磕头拜年散文。

在我的家乡,磕头庆祝新年一直是一种习俗。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早起。谁起得早,谁就能抢到钱。这叫抢钱。起床后,把小便池之类的脏东西拿走。洗手后,家庭主妇们摆放供品,点燃香烛,向祖先和其他神仙(如财神和灶神)跪拜,为家人祝福和祈祷。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到院子里放了一阵鞭炮,打破了去年的霉运,迎来了新年的好运。还有一些野孩子,他们约好在除夕夜点燃“三支野炮”。就是用一根生铁把三根铁矛并铸,装炸药和土,按枪扭。点燃它,“嘣!”“哎!”“哎!”三声炮响震撼夜空,三里五乡都能听到。吃完饭,不管饿不饿,都要去饺子吃饭。辞旧迎新,期待来年风调雨顺。再往下,我开始给新年磕头。

是一种礼貌,一种感恩的方式,是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和礼遇,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和谐欢乐的过年氛围。

先给爷爷奶奶磕头,给父母磕头。一些比较开明的大人私下制定规则,避免了孩子的磕头仪式。

接下来,一家一家,成群结队地拐向村子。你叔叔伯伯一定要去,还有亲戚朋友,该磕头了。去邻居家,在门口磕头。大街小巷都是来来往往拜年的人。同龄人见面,鞠躬握手问好。遇到长辈就跪下磕头,不管是在街上还是路口。整条街充满了欢乐和嬉闹的气氛。磕头的人经常一路挨家挨户敲门,不断有人加入进来。走了一段路,一群人会相当壮观。

村里的人都很关心在外打工的人,尤其是回家拜年的,给长辈磕头的,或者握手的。哪怕回家走一走,吃一块糖,喝一杯酒,都觉得不好意思,都特别开心。以后他们会给谁?

磕头的时候,最好双腿跪着,有的单腿跪着,有的单腿跪着。扶着长辈的胳膊,采取跪姿,但实际上两个膝盖都不着地。每次敲头的时候,站起来之后总要看看裤子上有多少土,然后用手拍干净。在出来之前,人们穿上最干净、最好或新的衣服,脸上洋溢着新年带来的满足和幸福。

这一天,几乎所有的房子都被打扫干净了。此外,房子的地板上还有两个玉簪皮做的蒲墩,让拜年的人跪在上面,保持裤子干净。

根据条件,在每家每户的桌子和矮桌上摆放油炸花生、糖果和香烟,招待拜年的人。小孩子吃糖,男孩子抽烟。新年过后,一些孩子可以在口袋里放十几颗五颜六色的糖果。吸烟者可以从口袋里掏出香烟。条件好的话,桌上会摆几瓶不同品牌的酒,旁边放几个白瓷小杯子。谁要是能喝,主人就劝一两杯小的。有些人忍不住劝他们。本来山里的村子不大,就只串了几户,喝醉了。还有人放上两碗刚煮好的扁食,供前来拜年的人品尝。有一次,老奎去小武叔叔家拜年,刚好碰到刚做好的扁食。小武叔叔递给他筷子尝了尝,老奎夹了一口热气腾腾的扁食,吞了下去。让他再尝一次。他还有一个。小武叔叔问他扁食香不香,老奎厚着脸皮笑着说,我把两个扁食都吞下去了,什么味道都没有。小吴叔叔笑着骂,你奶奶是个X,再试试。老奎那时候还小,家里穷,过年可能吃不上平粮。老首长一听,心花怒放,呵呵笑着,又吃了一个,边嚼边点头说,嗯!太棒了。好香啊!老首长说,小武爷爷,我吃完你的三平粮就把你的头敲下来。说完,嬉闹着在小五叔面前跪了两下。

至亲或邻居一般都会磕磕碰碰,有些心里有疙瘩,但彼此都不说话,谁也不愿意先认错。过年的时候,他们都是面带微笑的招待客人,两家的恩怨几乎一笔勾销。连两家的大人都不好意思互相鞠躬。如果要化解,请去问孩子。所以出门在外,父母总要说一声,一定要去别人家磕头。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也会感激,哪怕心里有疙瘩,埋怨对方,也不好意思计较过去的对错。还会用手拉他起来,然后热情地让他吃糖抽烟。

拜年一直持续到中午十点,太阳在村子上空狂奔,不要再磕头了。大年初一中午,大家一般都是异地吃饭,一些不错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猜拳喝酒。但是,下午绝对不能磕头。农村讲究这个,下午是给死人的,所以有个说法,下午磕头不吉利。午前磕头是另一回事,你会看到长辈们脸上的喜悦。对于他们来说,自己辛苦了一年,也许这就是最大的感恩。

磕头拜年,让青春流连。俗话说,早磕头,早磕头,新的一年磕头。老幸福不到幸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