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么多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中东是西方国家用来指靠近欧洲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比如西亚北非的埃及。
所谓“中东战争”,是指1948年至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北非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间的争端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在巴勒斯坦地区(地中海、死海和约旦河之间)建立了国家。公元前30世纪,原本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移到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就地定居和平。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希伯来祖先征服了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希伯来王国。此后,巴勒斯坦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国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向世界各地。19年底,犹太复国运动兴起,主张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主导的国家。英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当时这一带阿拉伯人有66万,犹太人只有9万,但英美为了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极力支持犹太复国运动。在他们的策划下,定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量移居巴勒斯坦。此后,阿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流血事件不断发生。1947 165438+10月29日,联合国大会在美英操控下通过决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家,耶路撒冷被两国瓜分。阿拉伯世界广泛反对这一决议,但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坚决反对犹太国家。1948年5月4日,犹太人宣布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15年5月5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战败。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与以色列签署了停战协定。战后遗留了很多问题,逐渐引发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9“巴勒斯坦国”最终建立,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
[编辑此段]第一次中东战争
(也称为巴勒斯坦战争)
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它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阿拉伯和犹太国家,并使耶路撒冷国际化。阿拉伯国家坚决反对分治决议和建立犹太国家。英国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当天下午宣布成立以色列国。次日清晨,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进攻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老城)、贝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临时首都”特拉维夫。战争期间,以色列武装部队人数约为30,000人。经过紧急扩编、武器采购和统一各武装力量,最终壮大到65438+万人,并在7、6、6、2月发起反攻和攻势。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受帝国主义牵制,阿尔巴尼亚战败。阿富汗军队损失约1.5万人;以色列军队杀死了大约6000人。1949年2月至7月,埃及、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分别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除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区,巴勒斯坦被以色列占领。将近一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了他们的家园。
[编辑此段]第二次中东战争
(又称英法入侵埃及或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英法以埃及收复苏伊士运河公司,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和蒂朗海峡为借口,进攻埃及,企图夺回运河控制权,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10月29日,10,以军1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口伞降,地面部队也越境进入西奈配合英军和法尔攻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为654.38+0.5万,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仅有654.38+0.000可用)。为了集中力量保卫运河,埃及总统纳赛尔下令驻扎在西奈的3万军队撤回运河地区。以军* * *出动10旅,以装甲部队为首,5天占领西奈和加沙。31日,英法联军共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其中航母、巡洋舰10余艘)。起初,200多架飞机袭击了艾海和空军基地,以获得海空控制权。165438+10月5日,将在塞得港和福阿德港附近进行伞降和直升机降落;6日,出动2.2万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特别是在保卫塞得港的战斗中,埃及军民,忠诚的反对派侵略者,充分动员和武装群众,军民合力,英勇作战,利用美苏英法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的支持下,英国、法国和以色列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超过65,438+0,600名埃塞俄比亚士兵阵亡,超过265,438+00架飞机损失。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军队杀死了200多人,损失了大约20架飞机。英国和法国军队在65438+2月撤退。此后,美国进一步介入中东事务。次年3月,以军撤出加沙和西奈半岛(联合国部队驻扎在加沙沿海地区和亚喀巴湾),但获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编辑此段]第三次中东战争
(又称第六次五年战争)
1967期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冲突以及美苏对中东的争夺愈演愈烈。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当时称为阿拉伯联合国家)封锁了亚喀巴湾,并于6月5日对阿拉伯国家发动了突然袭击。以军趁埃及军队早餐和军官们上班前警卫松懈,集中使用200架飞机攻击埃及的空军基地,摧毁了埃及军队在地面的大部分飞机,随后又摧毁了叙利亚和约旦的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随后占领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并于10占领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低估了以色列的突袭,损失惨重。约旦、埃及和叙利亚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占领了65000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表1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以双方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损失综合统计)。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1967,10年6月,一艘埃及海军舰艇用舰对舰导弹击沉了以色列驱逐舰“埃拉特”号,这是导弹击沉军舰的首次记录。1968下半年以来,埃及炮兵部队对运河东岸的以军进行了大规模炮击。从1969下半年开始,以军开始对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边地区进行战略空袭。双方还派出突击队互相攻击。8月停火1970。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阿富汗和以色列分别从苏联和美国得到新的武器装备,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苏美争夺中东的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编辑此段]第四次中东战争
(也被称为十月战争)
1973 10,埃及和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的局面,与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出军队或飞机参战。埃及(萨达特总统)试图收复运河东岸的部分失地,为后续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阿萨德总统)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为了实现攻击的突然性,埃及和叙利亚采取了各种欺骗措施,如反复动员和复员、军事演习等,并选择战争的时间作为伊斯兰教的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的赎罪日(基督徒在那一天斋戒并停止一般官方活动),以掩盖攻击企图和时机。1967年占领埃及和叙利亚部分领土后,以色列扩大防御纵深,在运河东岸的巴勒夫和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入防御战略。以军以拥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为荣,自大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几个小时,以色列最高统帅部(总理克梅尔、国防部长米达扬等。)还以为埃及和叙利亚不敢进攻,只有四个旅驻西奈半岛,三个旅驻戈兰高地。65438+10月6日14时,埃及和叙利亚在火炮、空中火力和防空火力网的掩护下,以优势兵力同时、突然向西奈半岛(西线)和戈兰高地(北线)发起进攻。在北线,3个叙利亚步兵师当天突破以色列防线,7日又有2个装甲师投入行动,到达距离以色列数公里的地区。在西线,埃及军队在海军和空军的配合下横渡运河。第二军的三个步兵师迅速突破大苦湖以北的巴勒夫防线,第三军的两个步兵师突破大苦湖以南。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支撑点之间的缝隙,摧毁大量以军坦克。工兵迅速破堤,9小时打通60条通道,架设12浮桥,确保两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与以色列军舰进行海战,并使用舰炮支持地面部队的攻击。6月5438+00,埃及军队如期停止了大规模进攻。在损失惨重、极度被动的情况下,以色列迅速派出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一是以北线为重点,阻止叙军进攻并进行局部反击,集中使用主力空军打击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空袭叙后方主要城市。11,以军3个师转攻,越过1967停火线,威胁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打击伊拉克和约旦的叙利亚援助部队,赢得北部战场主动权。随后,以军将重心转向西线。当14日,埃及军队以1000辆坦克发动第二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兵、坦克、炮兵协同作战,动用武装直升机等飞机,发射“小牛”、“库祖”空对地导弹和“白星眼”电视制导炸弹,摧毁250辆埃及坦克,迫使埃及军队当天撤退。15日晚,以军a .沙龙师对大库湖地区2、3军交界处实施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数个埃及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浮桥架设后,又有两个师渡河,迂回南下,展开攻击;23日抵达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港,形成了对苏伊士城和埃及第三军的合围态势,赢得了西线的主动权。24日,埃及和以色列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火。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分别于次年6月和5月签署了1阶段脱离接触协议。至此,埃及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实现了战略目标(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在北线,以色列部队撤到1967停火线以西。
在这场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经过精心准备,对以色列进行了突然袭击和双线进攻,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阿拉伯人民的士气。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渡河战役显示了各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快速动员,先北后西,重在用兵,化被动为主动,特别是对运河西岸的纵深突击,起到了扭转被动局面的作用。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埃及和以色列在14一天之内发动1800辆坦克的大战,这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a、以色列使用了当时苏美的先进武器装备,并及时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补充,使用了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以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导弹为主的埃及军队防空系统,在战争初期就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以至于以色列飞机好几天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用响尾蛇、蜻蜓等空对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对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和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发展,使得战场形势更加复杂,作战损失增大。约60%的飞机损失和80%以上的舰艇损失都是双方造成的,被摧毁的坦克大部分是被各种导弹摧毁的(表2第四次中东战争双方军事实力和战争损失总统计表)。在战略指导和作战中,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各种战术导弹的使用是这场战争的突出特点。
[编辑此段]第五次中东战争
(也称为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1982年6月6日,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暗杀为借口,悍然出动陆、海、空65438+万余人,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黎巴嫩军队发动大规模袭击。截至6月11日,以色列部队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彻底摧毁,武装力量的主力也损失惨重。驻扎在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遭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的导弹设施和空军损失惨重。6月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集重兵包围并进攻巴解组织总部所在的贝鲁特西区,长达两个多月。之后,在联合国的斡旋和维和部队的监督下,巴解组织总部及其一万多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离贝鲁特,流散到突尼斯等八个阿拉伯国家。贝鲁特的65,438+0,000多名叙利亚部队也在同一时间撤出。
著名的贝卡谷地空战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造成巴解游击队3000多人伤亡,100多辆坦克和500门火炮被毁,黎巴嫩南部游击队全部被消灭,400多个秘密军火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超过65,438+0,000人,超过400辆坦克和85架飞机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