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是什么?

周公(本名姬旦,尊称“盛远”),周文王季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周公一生的功绩可以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救殷,三年练选,四年建,五年使营成周,六年使礼乐,七年使政成王。”他在摄政七年后,提出了各方面的根本法规,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和井田制,确立了周代长子继承制。

从传世的历史文献来看,周公的功绩主要是军事上的。周公在周朝局势不稳的情况下,第二次战胜殷,统一了东方,建立了以成周为中心的军事中心。政治上,建立了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在文化上,礼乐制度是《周礼》的缩影。

军事成就

次级尹柯

殷灭后第三年,公元前1024年,和蔡叔鼓动武庚禄的父亲一起造反周。东方有大小几十个国家,如徐、燕、等,都曾与殷商有密切关系。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如果叛乱不被克服,周朝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周文王在几十年惨淡经营后建立的成就将被摧毁。周王室岌岌可危。王室中也有人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这种内外夹击的局面,让周公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境地。周公首先稳定了内政,维护了统一,说服了太和赵。周公统一内部意见后,次年(1023前)起兵讨伐关、蔡、武庚,以稳固周朝的统治。

周公以商朝灭亡和“三督”等武装叛乱活动为教训,特别重视奴隶主及其子女的政治道德、政治科学和勤政教育,要求“尊德护民”、“尊德慎刑”、“孝德”、“助农无逃”,主张充分发挥奴隶主和平民的“赞”和“诰”作用。

保卫第八师

第二次尹柯后,周公认为有必要扩充直属国的武装力量,于是收编第三监军,另建第八师,主要由周人组成,驻扎在以新建的成州为中心的河洛地区的政治中心,守卫周天子,故称“成州第八师”。西周周公东征后,成州第八师开始在成州(洛邑,今河南洛阳)驻军。大约两万人。主要任务是帮助南一。

周公将殷移民迁至成州城,并收编了西周时期驻扎在商故土的军队,建立了殷第八师,约有2万人。主要任务是安抚东方,监视殷遗民。

同时成立西六师,保卫以濠井为中心的周人崛起的西部土地。因地处西部,故称西六师,主要由周人组成。

成州第八师、殷第八师、第六师由周皇帝亲自任命的大贵族或大官僚指挥。由此可见,周天子手中的军队多达十万,有力地保证了奴隶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政治经济学

在政权建设和各项制度上,周公继承了前代的盈亏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如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矿田制度等。,它们是有序的,使政治分为君臣之分,并存在着极端的差异:有大大小小的宗法制度;经济上分为公有地和私有地,让百姓不失去耕种。

在周公之前,周没有建立任长制,泰王的继承人不是太伯和,而是历。武王有一个兄弟叫伯夷高,但文王把武王姬发作为他的王子。自周公以来,“成王、康王、、穆王、* * *王、夷王”代代相传。这不是偶然的。这个制度的建立,也就是长子继承制,应该归功于周公。长子继承制确立后,只有长子才有继承权,从而在法律上免除了兄弟间争夺皇位的行为,起到了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秩序的作用。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周公把宗法制度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为奴隶制服务的上层建筑。周是世界上的一个大家族,但对于周来说,姬姓的王公们却是小家族。这些诸侯在自己的国家都很大,同姓的都是卿大夫,形成宝塔形的结构,最上面的是周。周朝封同姓诸侯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形成这种以血缘结合的政治结构,比殷朝的联盟形式前进了一大步。周朝同姓不婚,周天子视异姓诸侯为甥舅。血缘婚姻构成了周人的统治制度。

文化成就

文化上,周公提出了“知德慎刑”的道德标准,制定了完整的礼仪规范。此外,周公曾提出“尊德护民”,礼乐制度建立了一套法律法规体系。他的言论见于《尚书》各篇,如《金玄》、《武义》等。周公对《易经》的创制也有贡献。周公深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奉为圣人。周公的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起了基础性的作用,儒家思想在汉代被称为周公和孔子。

完美的仪式和音乐

周公的礼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仪式起源很早。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里”字。据《说文解字》所载,礼是表演的,因此判断最初的仪式只是人们祈求鬼神的特定仪式。周公的“制礼”是为了满足安排祭祀仪式的需要。他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制定了上下级之间、老少之间、亲友之间不同的行为准则。周公的“礼”淡化了“侍奉神灵带来幸福”的本义,从不同身份的人应该遵循的礼仪出发,最终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基础和标准。

孔子曾说:“周得而失,因阴礼也。”周初的礼乐来源于夏商。但到了周初,以周公为首的西周贵族决定、补充、聚集,逐渐成为一个法律体系。《礼记·礼记》云:“礼三百,礼三千。”夏商时期的礼乐主要用于祭神和庆祝。《说文解字》曰:“礼行也,故事神福。”《荀子·礼记》曰:“上天道而下地,尊祖而升君之师,是礼记之三本。”周公修订的礼乐,主要用于维护社会等级制度,宣扬道德理想。周公不是搞礼乐,而是改革殷礼,以适应新政权。

《周公礼乐》不仅仅是一首用来改造殷人祭祀仪式和更替仪式的音乐歌曲,它还涉及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王国维说:“周人的制度和商人的制度大不相同。一方面是立子立府制度,一方面是宗法丧制,一方面是封建子弟制度,王侯制度。二、庙号制度。第三,未婚同姓制度。”这些社会制度与殷人不同。它们虽然不一定是周公在搞礼乐时自己制定的,但却是在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但是,周公摄政期间的所作所为,为周朝的社会制度奠定了基础。

可见周公行礼作乐,并不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而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得与失夏商旧礼,结合周氏族的原始习惯,制定了一套调整宗法制度和行为准则的制度。

“人情所不可免”的幸福,原本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如果说从贾湖骨笛形成完整的音阶形式开始,音乐在中国至少有9000年的历史,它不仅反映和表达了人们的情感,还表现出多种功能意义。然而,音乐作为一种仪式,真正应该从周公开始。音乐中没有礼与俗之分。当音乐和仪式兼容并固定使用时,套路和风格就形成了。当音乐按照等级观念使用时,乐器的数量和携带乐舞的人数就会有所区分,成为“为用”观念下的刻板印象。由此,中国使用音乐的传统形成了两条主导线索或两套体系,即仪式音乐和流行音乐。所谓音乐分为礼乐和俗乐,只是因为有了礼乐制度,才显示出俗乐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周公对民族意义上的功能音乐的分类是第一个。

敬天保民

周公的礼并不局限于诸侯,他更重视下层百姓。平三监叛乱后,周公命弟康舒在商都唱歌。为了巩固周的统治,周公先后颁布了各种文告,从中可以窥见周公在总结夏殷统治经验后制定的各种政策。周公给魏康叔下了三个诏书,分别是高康、九皋和子材。

他告诫年轻的康舒:商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纣王嗜酒嫖娼,以至于王朝大乱,诸侯伸张正义。他嘱咐说:“到了殷墟,首先要请求拜访那里的圣贤和长老,向他们请教商朝先兴盛后灭亡的原因。”第二,我们必须热爱人民。”将上述说明写成三篇,康的专利、酒的专利和梓材,并按规矩交给了康叔。周公之所以为康舒写三份文告,是因为康舒统治着殷人的心,问题最为尖锐复杂;第二,周公先征服,也是殷人集中的地方,而且战争胜利后,康舒被封的比较早。高康、九皋、资财可以看作是周公对新征服地区的政策纲领。三条主旨是“敬天保民”、“慎刑”,以使殷人在连续两次大动乱后安定下来,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但也不是一味迁就,喝酒不礼貌,不孝不友好。康舒到殷墟后,牢记周公旦的嘱托,节衣缩食,关心百姓,使地方官安居乐业。

《高康》的目的是稳定殷人,整个内容不外乎“知德慎刑”。周文王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他“明察秋毫,不敢欺辱寡妇”。殷朝的“圣贤之王”也帮助人民,保护人民。“明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就是“护阴人”。“慎刑”就是依法办事,包括殷法的合理成分。惩罚不能滥用,有些案件要考虑五六天或者十天才能判决。至于杀人盗货,那些“不孝不友”的人应该“惩之不赦”。文告反复强调“康民”、“包敏”、“于民”、“威震”。告诉康叔叔要勤快,不要贪图安逸。“天命”不固定,只能是“明智而审慎”。“慎刑”不是和以前一样,而是兼顾阴法,推行周法,让阴人“成为新人”。

酒专利是针对殷人的饮酒习惯。酿造需要大量的粮食,这种饮酒习惯对于以农业起家的周人来说简直无法忍受。周公没有完全禁酒,但在有祭祀仪式的时候还是可以喝一点的。集体饮酒是不好的,我们不能放任不管。一定要抓住它“还周”“杀了它”。“要杀”的意思是我会杀,不一定会杀。所以“归周”就是不要给殷人一种“童子谴责凶手”的印象。这与“保护人民”、“保护人民”是一致的。应该引导去“种庄稼”,或者“引得牛去远方伺候贾”,去和养父母做生意。从前的殷王,从唐城到棣夷,从来不敢“自娱自乐”,更不敢聚会饮酒。至于工匠饮酒,则另当别论。不要杀他们。先教育他们吧。很明显政策是区别对待的。

子材仍然主张“明德”,反对“弑君”。至于人,不要互相残杀,互相谩骂。就是“至于尊重寡妇,至于身为女人,宽容是合理的。”自上而下,没有残酷,而是“尊寡”,而“情理结合,包容”,自然会有稳定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形成是不容易得到的,要像农民一样除草、整地、修田里的沟渠;像住宅的维护,经常修墙,墙上抹泥,上面盖草;也像工匠对待器皿,为忒修斯努力,然后用黑漆和红漆上色。总之,勤用明德,护民,才能“称王万年”。

贯穿三条的基本思想是稳定阴人,不给阴人以残暴的形象,慎刑,依法从事。至于坏习惯的转化——酗酒,一是限制,二是引导,三是区别对待。作为统治者,你应该勤奋。

高康、九皋、子才是周公对被征服地区的政治策略,而托多斯则是对迁居洛邑的顽固阴人的政策。洛邑建成后,这群建城的殷顽民表现如何?这是议程上的一个问题。土司是周公对殷顽民发布的文告。全文分为两段。第一段是攻心,让殷顽民服从周人的统治。原因是你们读书人不好,上天给了我一条大命,“小邦周”,绝不是我“敢活一世”或“敢谋位”。就像你的祖先取代了夏杰,也是“上帝不会保护”夏杰。别怪我把你从《天商(大城市)》搬到西天。我可怜你,这是我的命运所在。第二段讲的是给他们一条生活出路,让他们就地生活,有你的田地,有你的房子。“你还有你的地,但你还是愿意停下来。”如果你能服从命令,那就做个贤惠的人,然后被任命。上帝会怜悯你,否则,你不仅会失去你的土地,我还会把上帝的惩罚强加于你。

唐明朝圣

在古代,建都时,处于国家的阳位。需要建立一个建筑,取天地之象,在圆圈之下,四面环水。是布政殿,四户八宅,以声教四子,称唐明。《考工·匠师》周堂篇郑注:“知堂者,为政教之堂。”蔡邕《张句》记载了它的多重功能:“人是天坛,所以祭祀。的家族,殷人的宅第,周人的会馆,立功、养老、教学、选贤都在其中。所以说正房的样子叫大殿,正房叫大房,厅堂叫明堂,四季书房叫大学士,圆水叫碧雍。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是一样的。”“诗,周松,我会”表明他曾经“崇拜唐明的文学之王”。

周初,唐明是诸侯中最重要的。当诸侯国出现在周公面前时,周公以天子的身份面朝南站着,手持斧屏。王公贵胄按公、男、男、男、女五等等级依次站在周公对面的中阶上。东西排和东西门,伊、满、荣、狄分站在东、南、西、北门外,远的九才站在南边。

这种对皇帝朝觐礼仪的细致入微的安排,无疑可以非常清楚地表明,皇帝与皇帝之间的等级制度是有上有下的,这样每个皇帝都可以各就各位,维护统治秩序。这就是周公的礼的目标。关于这次唐明活动的时间内容,唐明的立场正是周公所说的:“六年,诸侯在,礼乐制度,授测,天下满服。”《周松清宫序》说:“清宫,崇王文也。周公在洛邑成了诸侯,率是拜文王。”孔的《蜀》:“五年,成罗衣六年为诸侯,也是明朝诸侯与明堂卫所做的同一件事。”而《礼记》中周公在唐明的封臣,则是周公建洛邑成功后一年一系列庆祝活动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他还带领诸侯庙会拜文王,颁赐度量衡,推动政令统一,把礼乐制度作为这一年的工作重点。由此,周公的事业达到了成功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