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吃什么蔬菜?
最重要的是小米。
在我国商代甲骨文中,黍被称为禾(■),就像黍抽穗时的株形。又称■,这是小米的原字形。甲骨文的“年”字,书写■,在“我”字下面有更多的须根,形状像被连根拔起的小米。生根就是收割,一次收割代表一年,可见小米是商代的首要作物。
甲骨卜辞中大量出现粟,商朝统治阶级以饮酒闻名,出土酒器较多。酒是用小米酿造的,可见小米在商朝极其重要。
相反,在甲骨文和《诗经》中,小麦的出现远不如小米。春秋以后,小麦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小米。小麦有两种吃法:麦饭和面食。小麦大米是汉代一些地区的常见食物。在古代,各种面食一般被称为饼。按照当时的解释,小麦粉叫面,用水拌的面叫饼。烹饪在战国初年的书籍中已有记载。秦朝时有小商人卖饼。大概从战国到汉代,在北方,小麦的种植相当普遍,与谷子或大豆轮作;在谷物中,其重要性仅次于小米,堪比大豆,甚至超过大豆。南方很少种植小麦,汉代以后才逐渐向南方推广。到南宋时,中国的小麦总产量可能已经接近小米,也可能已经超过小米,在粮食作物中排名第二。
据明代宋《天工》中的估计,小麦占当时中国粮食总产量的15%多一点。虽然这是一个粗略的估计,但是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明朝的粮食作物中,小麦的排名仅次于水稻。
大豆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不如小米和小麦,而多于大麻和水稻。尤其是穷人经常吃豆饭和豆叶汤。在豫西,大豆甚至成为主食。《氾胜之书》上说:大豆保证丰收,容易种植。潘主张农民每户种五亩大豆,以防灾荒。汉代文献中指出,小麦和谷子或大豆轮作,大豆的种植面积可能真的很大。
火麻仁在古代是用来食用的,所以当时的人把它当作五谷之一,南北朝时还在吃火麻粥。但是大麻在谷物中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纤维。古时候叫丝麻或桑麻。当时中原没有棉花,苎麻的生产仅限于南方,北方的布几乎都是用麻做的。《氾胜之书》有“杓法”(杓是大麻的雄株),“齐姚敏蜀?《种麻》这篇文章讲的都是纤维栽培用的麻。
水稻是南方的主要作物。史记?《货殖传》说,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吃米饭,喝鱼汤”。唐宋时期虽然没有粮食统计,但可以肯定地说,到北宋时,水稻总产量已经上升到全国第一。
关于玉米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西方学者有不同的理论。有人认为玉米是阿拉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从麦加到中亚进入中国西北,或者从麦加到穆斯林印度进入中国西南,再从西北或西南向东传播到各省。这个推测需要进一步研究。他们引用的更早的中国文献,一般仅限于明代李时珍(1578)的《本草纲目》,也有部分只引用了田一恒(1573)的《留青日札》。事实上,在中国各省会的县志中,都有关于玉米的丰富记载。
据各省地方志和县志记载,玉米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广西,时间为1531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晚不到40年。到明朝末年(1643),流传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然在明朝的地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是也有其他文献证明玉米是明朝种植的。清初五十年间,一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地方志中关于玉米的记载比明代还多。1701年后,玉米的记载较多,到1718时,又增加了台湾省和贵州省。就记载来看,从1531到1718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玉米已经遍布中国20个省份。
地瓜本来写的是红薯。原产于中美洲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播到其他国家。所以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叫红薯。据我们所知,红薯最早是由广东省东莞县人陈毅传入中国的。陈毅于明朝万历八年(1580)前往安南,并于万历十年(1582)夏设法带着马铃薯种子返回东莞,在家乡成功种植。它将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
高粱也叫玉米。现在在北方俗称“米米”,在古代农业书籍中也有记载。其实北方人读的时候,读音都是一样的。其实是一个名词的不同写法。从现有的书籍来看,高粱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1578),是一个常见的名称。“粟”这个名词比较古老,最早见于西晋(三世纪)张华的《博物志》。在此之前的古籍中并未提及。后来唐代(七世纪初)陆德明在《尔雅·伊尹》中发现,但《唐本草纲目》:及唐代诗文中仍未提及。宋朝的诗里提到了小米。玉米的栽培方法只在元代的农书中提到过。据文献记载,似乎到宋元时期才开始广泛栽培,到了金末元初在北方已十分重要。
马铃薯马铃薯,又名洋芋(或马铃薯),在山西俗称山药蛋,在广东俗称荷兰薯或爪哇马铃薯,原产南美。有人在1650看到台湾省的土豆。中国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福建松溪县志(1700),其次为湖北房县志(1788)。也许是先从南洋群岛传入中国,后来又从其他道路传入。
燕麦燕麦原产于东欧和西亚。我们国家培养了很久。尔雅的雀麦是燕麦。莜麦又称油麦,是普通燕麦中的莜麦(带皮燕麦)。燕麦在中国种植不多。中国的主产区是北方的牧区和半牧区。
荞麦荞麦原产黑龙江至贝加尔湖。中国晋代以前的书籍中没有记载,但最早出现在《齐书》的《杂说》中。然而,《杂说》并不是贾思勰的原文。也许贾加还不知道荞麦。此外,最早见于初唐(七世纪)孙思邈的《千女》。它在晚唐诗歌中被反复提及。但据考古发掘,甘肃武威莫嘴子汉墓出土了东汉早期或中期的荞麦。荞麦传入中国最迟在汉代,普及于唐代,宋元时期进一步发展。南北各地都有栽培,甚至成为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
豌豆豌豆原产于中国沿海地区。有人认为二丫说的“荣叔称之”指的是豆子,也就是豌豆。看到诗经,真的是黄豆。豌豆一词最早见于张仪的《广雅》(三世纪),又称豆。豆类在东汉崔贵所著的《四人月令》(二世纪)中已有记载,可以证明最迟在汉代传入中国。元代的农书中强调豌豆收获很多,一年中最早成熟。城市附近的居民也可以采摘咖啡豆出售,鼓励多种经营。他还说山西人把豌豆和少量小麦混合磨成面粉,可以做饼饵,不管年景不好,年景好,都可以吃。真是救荒之宝。
蚕豆原产于里海以南和北非。据明代以来的书籍传说,蚕豆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传入中国的。这完全是后人的猜测,没有任何依据。在古籍中,豌豆和蚕豆的名称往往不一致,因风俗而异。比如王镇农书里提到的蚕豆,其实就是豌豆,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蚕豆(现在还有豌豆叫蚕豆)。的确,蚕豆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宋祁《一步吴芳注》(1057),称为“佛豆”。现在四川还是叫胡豆,发音和佛豆很像。蚕豆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杨万里(1124—1206)的序中。据我国一些古籍记载,这种作物可能在宋初或宋前不久传入我国,最早在川西南、云南等地栽培,元明间广泛流传至长江下游。
绿豆绿豆起源于中国。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齐书》(约534年)中,当时被广泛用作绿肥作物。可能在秦以前就有种植,先秦到汉代的书籍中提到的小豆就包括绿豆。袁的《农书》也把绿豆看作是小豆的一种。有人说绿豆原产印度;但古印度的梵语中并没有绿豆这个名词,印度种植绿豆并不比中国早。元明时期的书上说南北都有绿豆,北方数量最多,用途广泛。它们可以作为豆粥、豆饭、豆酒、油炸食品,磨成面粉、粉丝、豆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