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夫鞭尸_周公夫鞭尸是什么意思?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坛上,苏是与冰心齐名的著名女作家,人们统称她们为“冰雪聪明”。
苏的散文成就很高,被称为“女作家中最好的散文作家”。此外,苏对鲁迅、周作人、沈从文的文学研究也很有独创性,被后世许多文学史家称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创者”。
然而,这样一位才华无与伦比的著名女作家,却在鲁迅死后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扬言要鞭尸,诅咒鲁迅,她要用大半辈子的时间诅咒他,直到死去。
有人说,苏之所以从崇拜鲁迅变成鞭笞鲁迅,是因为她爱他却不能,扭曲了她的内心。真的是这样吗?详情见下面的细目。
苏,原名苏梅,安徽太平县人。从65438年到0897年,苏出生在他祖父工作过的浙江瑞安县县城衙门,并在那里生活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苏跟随举家回到安徽老家。
1915、苏考入安庆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五年后,苏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院,与后来著名的女作家庐隐、冯同窗。著名学者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都是苏的老师。也是在那个时候,苏读了鲁迅的文章,对鲁迅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后来,苏出版了散文集《青天》和小说《棘心》,在文坛引起轰动。因为苏的文笔优美细腻,又和冰心很像,所以很多人拿她和冰心比较。在中国当代几位女作家中,把苏、和冰心都归为贵族作家。
在《苏说辞》一文中,我们提出了“冰雪聪明”的观点:冰心女士和女士,她们的作品才华横溢,用她们名字的第一个字就可以称之为“冰雪聪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而且在文学研究上也是令人惊叹的。比如苏当时对鲁迅作品的评价,就是今天的经典判断。苏这样说:
这些话既抓住了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充分肯定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仰之情。此后,苏多次在文章中对鲁迅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并在现实中认识了鲁迅。
1936 65438+10月19,鲁迅猝死。全国文艺界哀悼文学领袖的陨落,鲁迅的葬礼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公祭”。但一向敬重鲁迅的苏,这次却一反常态地在日记中写道:
后来,在《本岛》第1期和第2期上,苏发表了他们写给胡适和蔡元培的两封信,即《论当前文化动态》和《与蔡宇民先生谈鲁迅先生的书》,正式开始“鞭尸”鲁迅。在《与蔡裕民先生论鲁迅先生书》的长信中,苏捏造了鲁迅的种种“劣迹”,称鲁迅是“一个侮辱了书生之衣的人渣,二十四年被书生们传播的恶小人”。
在《与先生谈当前的文化动态》中,苏像泼妇一样写道:
但是,胡适不同意苏的说法。他在回信中写道:所有人必须平等;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是平。此外,胡适还开导苏:
众所周知,胡适和鲁迅有很大的不同,都曾多次被鲁迅讽刺和唾骂,所以苏才会想利用胡适来攻击鲁迅。不过胡适做人还是很善良的。没有被苏利用,反而苦口婆心地劝苏。可惜,苏根本没听胡适说什么。
此后半个多世纪,苏一直撰写文章对鲁迅进行“鞭尸”,肆意诋毁鲁迅,态度傲慢,语言恶毒,像泼妇一样骂街。1966 10苏趁着鲁迅逝世30周年,把她的《骂鲁迅》一文编成《我评鲁迅》,在文星书店发表。
在普通人眼里,苏的行为无疑是可笑的。但是苏自己却为此感到自豪。她曾经宣称,反对(骂)鲁迅是我大半辈子的事业。不得不说,以鲁迅为事业,也是文坛上的一个奇葩,但只是一个很可悲很可笑的奇葩。
这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苏为什么会突然改变对鲁迅的态度?为什么她在鲁迅生前如此尊重和敬仰,而在鲁迅死后却突然大骂鲁迅?有人提出“爱不被允许”的说法,认为苏对鲁迅有强烈的爱,却因为长期的爱而不被允许,因爱生恨而心理扭曲,最后在鲁迅死后突然转变态度。
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依据,因为苏非常欣赏鲁迅的创作才华,而她又是一个文学创作者,所以她对鲁迅的喜爱很可能超过普通读者对偶像的喜爱。此外,苏虽然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但却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导致了非常不幸的婚姻。在这种情况下,她确实有可能对鲁迅产生喜爱或期待。只是与鲁迅的第一次见面使苏很受伤。
1928年7月7日,苏应邀参加北新书店老板举办的宴会,鲁迅先生恰好出席。对于这次宴会,鲁迅在日记中也有记载:中午,冯晓柬被请到岳斌大厦,与陈矛、秦文、苏梅、达夫共席。《鲁迅日记》中的苏梅是苏·。
在此之前几天,苏送了一本他新出版的《青天》给鲁迅。所以,当苏见到鲁迅的时候,他的内心应该是充满希望的,希望鲁迅能够主动跟她谈《青天》这本书。但不知道是因为鲁迅没时间看这本书,还是看了但没有特别的感触。总之鲁迅没有主动跟她提起过。
这是一件小事,却让苏感到失落。毕竟,鲁迅一直因为他愿意支持年轻作家而受到称赞。比如萧红刚来上海出书,鲁迅帮了大忙。
苏90多岁的时候,回忆起这次见面,依然辛酸地写道:鲁迅对我一脸傲慢,我只对他点点头,一句话也没说。
当然,我们只能说这件事在苏的心里种下了疏远鲁迅的种子,而不能说她从此由爱生恨。从尊鲁迅到反鲁迅,再到“鞭挞”鲁迅,苏的心态应该是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变化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最关键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个字——立场。
苏疏远鲁迅后,与胡适、梁实秋、、凌叔华、走得很近,这些人恰好是鲁迅的反对者。以杨荫榆为例。她曾在女师大风波中被鲁迅斥为“寡妇”,苏的遭遇与十分相似。自然,她能更好地理解杨荫榆,厌恶鲁迅。
杨荫榆年轻时被许配给一个合适的年轻主人,却在新婚之夜发现他是个低能儿。杨荫榆以果断的态度战斗,然后独自生活了一辈子。所以鲁迅在《守寡》中讽刺说:寡妇或准寡妇办的学校里,就是年轻人活不下去。
苏也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她和丈夫住在一起,不久就分开了。婚姻名存实亡,她是半个寡妇。所以苏和成为朋友,自然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很容易和“同仇敌忾”。
另外,苏的文学思想是偏向自由主义的。当鲁迅与凌叔华、徐志摩等新月派学者发生冲突时,苏自然转向了新月派。所以,在鲁迅死后,苏才会这样说:自从女师大风潮之后,她避开了官方的仇恨,失去了正常的心理,转而用笔攻击民间。
为什么苏在鲁迅死后突然爆发出对他的仇恨?这主要是因为鲁迅之死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祭”,被尊为“国魂”。苏的性格是很小心眼的,他无法掩饰鲁迅死后获得如此赞誉的事实。同时,他担心会对自己的阵营造成不利影响,所以选择了突然袭击。
至于苏为什么能把“反鲁”当成自己大半辈子的事业,那是因为她在新中国成立前就离开了大陆,颠沛流离了很久才找到了安身之所。从此她只能一路走向黑暗,不仅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欺骗自己保持信仰。
总之,苏以“反鲁”为事业,孜孜不倦地“鞭尸”。根本原因是她的立场与鲁迅相反。苏把死后的鲁迅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敌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勇敢的英雄,于是她像堂吉诃德一样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浑然不觉自己的可笑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