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作文,300-400字。
我出生在离成都只有80多公里的一个小村庄。我在山区长大。在我的印象里,我们那里端午节一定要喝雄黄酒(第一年中药雄黄泡在酒瓶里,第二年端午节可以用),小孩子要在额头上抹点雄黄酒。同时,当天中午要在家煮鸭蛋。记得小时候我们每年都要吃两个,因为我家条件不好。平时很少有机会吃鸡蛋。那时候我很喜欢这个节日,因为我不仅可以吃鸭蛋,还可以吃粽子。虽然我从小没见过我妈包粽子,但我和我姐也没少吃过。每年,我们都吃我奶奶送的。
记得我家刚盖完房子的那一年,因为家里所有的积蓄都用光了,还欠了很多债,父母只好从攒钱开始。那一年,老婆也去姨妈家度假,我肯定吃不下。结果邻居阿姨特意给我们兄妹送了几张。从此,我对粽子和鸭蛋百吃不厌。即使是现在,我也喜欢吃这两种食物。条件好的时候,。我有能力买我喜欢吃的东西。也就是去年,我一个苏州的朋友结婚了,第一次去她家真正的看粽子,因为他们结婚的时候在那里有个吃粽子的习惯。
还有一次,是在我生日那天,我一个人在外地学习。那天真的很想吃粽子,就去超市买了一些粽子和鸭蛋,同时邀请同学一起吃。他们还嘲笑我,说过这样生日的人太对不起自己了,同时还说我小气,没请他们吃大餐。今天是我的生日,但是我不能吃粽子,虽然好吃的太多了。
学生作文:小时候过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一个盛大的民间节日。粽子、茶蛋和艾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
小时候端午节提前一周就兴奋了,因为可以吃到好吃的粽子。那时候生活单调又苦,根本吃不下东西。说起粽子,不仅好吃,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也很有趣。每年端午节到了,头一天晚上我妈就跑去做一锅糯米饭,第二天早上我和我妈一起包好。粽子的绿叶用糯米和大枣包裹,然后放在大锅里煮3、4个小时。之后,我妈把粽子泡在两个准备好的桶里,放凉后小心翼翼地拨开竹叶,咬在白嫩的糯米上,紫枣就冒了出来。
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把山上采集的艾叶贴在门上,说是为了辟邪。我们的孩子只是跟风,不懂其中的含义。
端午节那天早上,妈妈起床后,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缠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以后会一直戴着。据说我们可以驱除疾病和邪灵。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颜六色的丝线就是我心中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还花一些钱给他们的孩子买香包随身携带。我妈妈用小布片自己做的,里面塞满了棉花和香草。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很开心。
童年假期的回忆是快乐的,节日的气氛比现在更浓。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作文
战国时,楚秦争霸,诗人屈原被列为右大夫,受到楚王的高度重视。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了以上官大夫晋商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也逐渐疏远了屈原。志存高远的屈原深感痛心。带着难以抑制的惆怅和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香》等不朽诗篇。
在吴公之前的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个城市,然后派遣使节邀请楚怀王与秦国媾和。屈原识破秦王的阴谋,冒着生命危险入宫陈述自己的利益。楚怀王没有听从,而是把屈原驱逐出了首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楚怀王悔恨交加,三年后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不久,秦王出兵攻打楚国。襄王仓皇退兵,蚩攻取京师。在流放途中,屈原听到了突然死亡和郢被袭的噩耗,他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他叹了口气,纵身跳入汹涌的古洛河。江上的渔民和岸上的人们听说屈原大夫投江了,都来到江边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把粽子和鸡蛋也带进了江里。有的修行者还把雄黄酒倒进河里,这样药就可以镇住龙和水兽,防止屈原大夫的身体受到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要去江边划龙舟,抛粽子,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也叫端午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段”的意思和“初”一样,叫“段五”就跟叫“初五”一样;端午的“五”字也是和“午”连在一起的。按照地支的顺序,五月是“午”月。因为正午是“太阳”,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和日都是五,所以称五也是称午。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玉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迪拉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众多别称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习俗起源的分歧。事情就是这样。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至少有四五种说法,如:纪念屈原;吴越的民族图腾祭祀理论;从三代夏至日节;邪月邪日驱离,等等。
迄今为止,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有影响的观点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人把赛龙舟和吃粽子与屈原联系在一起。据说屈原跳河后,当地人民把他打伤而死,于是开船去救他,因为有赛马的习俗;他还说,人们经常把食物放入水中祭祀屈原,但大多数食物都被龙吃掉了。后来由于屈原的建议,他们用楝树叶包大米,用彩色的丝绸包裹,后来做成粽子的样子。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相连,“五”也是正数,所以端午节也叫端午、崇武、端阳、中天等。这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的必备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和艾叶、熏苍术和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能镇邪。虽然每年都庆祝端午节,但是端午节的起源并不是很清楚。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纪念屈原。此说源于南朝梁朝吴郡《续齐和》及北周《荆楚之时》的记载。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尽,死后被蚊龙所困。
可悲的是,每到这一天,都要把五色丝绸粽子扔到水里去驱龙。也有人说,屈原投河自尽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了洞庭湖,却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似乎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盛传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第二,英涛说。这句话出自东汉的曹娥碑。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成了沈涛,天下哀悼,祭祀,于是有了端午节。
第三,端午节说。这个说法出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部落对祖先举行图腾崇拜的日子。主要原因如下:(1)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扔到水里经常被龙偷走,而赛龙舟。(2)人种穿越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以“形似龙”的习俗。(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第四,恶日论。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出生于五月初五,他的父亲曾以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会害死父亲为由,让母亲抛弃了田文。东汉《依桐风俗》中也有“五月五日生孩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生于五月初五,祖父赐名“镇邪”。宋徽宗的赵菊出生于五月初五,从小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将五月初五视为恶日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样,这一天插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五,至日所说的夏天。持这种观点的刘德谦在《端午节的由来》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1)权威著作《荆楚隋记》并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写在夏季的至日节。至于赛跑,隋代杜太清《玉烛集》将其列为夏季至日上的娱乐活动,可见未必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大诗人屈原。(2)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踩百草”、“斗百草”、“采药”,与屈原无关。(3)名著《岁岁年年》中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阳光明媚,正值盛夏。”也就是说,端午节在夏天,所以它也可以被称为中秋节。从这个角度来看,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
学说很多,纪念屈原说影响最广。由于屈原伟大的人格和高超的诗艺,人们愿意把这个纪念日归功于他。
端午节的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节、五月节、艾节、端午节、重午节、午节、夏节。虽然名字不一样,但是各地人的习俗都是一样的。端午节是中国两千多年的老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挂钟造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游百病,戴香囊,备祭品。
挂钟: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挂着铃铛和雕像来辟邪。唐开元皇帝在历山讲武后回宫,疟疾肆虐。他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穿着红裆裤,偷着杨贵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庙里跑来跑去。大鬼穿着蓝色的长袍,戴着蓝色的帽子,抓住了那个小孩,挖出他的眼睛,一口吞下。当被明朝皇帝问到时,大鬼说:我姓钟馗,也就是说,我是最厉害的武术家。我愿意为陛下驱除邪灵。明朝皇帝一觉醒来,疟疾就好了。于是我让画师吴道子根据我在梦里看到的画了一幅钟馗捉鬼的画像,并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节的时候贴出来驱邪。
艾叶挂菖蒲: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把菖蒲、艾叶、石榴花、大蒜、龙船花做成人形,叫艾人。在大厅悬挂艾叶,剪成老虎形状或剪成老虎的丝带,贴上艾叶,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上,有驱鬼的神奇功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所以很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追赶,可是到了洞庭湖就没有了踪迹,因为那是赛龙舟的起源,然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赛龙舟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的台湾省。当时台湾省的行政长官江在台南市的鹤溪半月池举办了一场友谊赛。现在台湾省每年五月五日举行龙舟比赛。香港有划船比赛。最近英国人也效仿我国,组织鬼队,举办比赛。
吃粽子:荆楚的人们在五月五日煮糯米或蒸粽子饼扔到河里祭祀屈原,所以他们把糯米扔在竹筒里,怕鱼吃,逐渐用包在粽子叶里的大米代替竹筒。
喝雄黄酒:这种习俗在长江流域的人们中非常流行。
游荡百病:这种习俗盛行于贵州的端午节习俗中。
佩戴香囊:端午期间儿童佩戴香囊,不仅有辟邪驱疫的意思,正面还有点缀的样式。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绳,做成一串形状各异,各种精致,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