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对半遮半掩的心理学的首次理解——解读《对伪心理学说不》
《对伪心理学说不》是普通心理学书吗?不要!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经典心理学书籍。这些书往往系统地介绍心理学的各种知识,技术性强的心理学实验,心理统计学等。,而且这本书的内容是教授在心理学课上没教过的,只能不用文字来理解。它更类似于“消费指南”。它更侧重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只教你批判性的思维和方法,让你更容易拨开迷雾,去伪存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
那么,什么是心理学?潜能开发、心理操纵、颜色、星座、催眠、读心术……这些东西是心理学吗?心理学是不是等于弗洛伊德,心灵鸡汤,超感知觉,占星术或者媒体宣传的玄学?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那为什么心理学不一样?心理学研究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容易产生误导,因为心理学研究中的很多问题正是大家关心的。比如:什么样的人容易喜欢?什么样的事情让人开心(痛苦)?人为什么会自杀?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吗?婴儿有奶就是妈妈是真的吗?.....越是熟悉的问题,当我们自己得出的结论与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不完全一致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困惑甚至怀疑。比如“我觉得这个理论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我弟弟的行为和这个理论说的正好相反。”这个时候,这本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书中介绍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出现在媒体上的心理信息的真实性,尤其是评估一些“专家”的可信度。在各种当代社会,各种媒体渠道都有观点,所以需要判断专家意见的可信度。
说到心理学,很多人都会忍不住敬而远之,觉得自己好高深莫测。那是因为公众对心理学研究者有一种普遍的误解。第一个典型问题是“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人们认为学心理学的人无所不能,学了心理学就能读心术,算命。事实上,并非如此。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这不是迷信,这不是诡计。星座、生肖、玄学、人生哲学等超验超感问题不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心理学家不会读心术。心理学家永远猜不到你此刻在想什么。即使是那些专门研究微表情和肢体动作的专家,也只能读出一个人此时的心理状态,而看不到一个人的具体想法。
关于心理学的第二个误解是“所以你一定会催眠和解梦?”有这种疑惑的人,往往误以为心理学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其实心理学有很多分支: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宗教心理学等等。在现代心理学家关注的大量研究课题中,弗洛伊德的工作其实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弗洛伊德的问题是他的数据不足以支持他的理论,而心理学的特点是用科学的方法寻求对行为的理解。心理学是一个松散联合的学术王国。它不是一个宏大的理论,而是许多不同的理论。每种理论只能解释行为的有限方面。比如美国心理学会下面有53个分会,每个分会下面还有很多分支机构。我们经常关心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分支。简而言之,很多心理学家不会精神分析,不会解梦,甚至不会催眠。
心理学的第三个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你还做心理学的实验吗?”这种质疑让心理学研究者哭笑不得。众所周知,主流科学心理学在实证主义的道路上走了很长一段路。心理学是基于数据的行为科学研究。心理学中关于行为的结论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的应用都是来源于科学方法并被科学方法检验的。科学思维应该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所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可解的,不可解的问题不是科学研究的范畴;二是研究方法要体现实证主义,理论假设要以证据和实验为基础;第三,结论要有可重复性,让别人可以复制研究结论。这三个特征实际上是一个判断一个思想或观点是否科学的实践框架。作为一个框架,它的适用范围将不仅仅是心理学领域,而是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无论我们遇到的想法属于哪个领域,我们都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思考,去咨询,去分析,去寻求真理。
这本书里没有教你看透人心的花里胡哨的技巧,也没有催眠预测之类的玄学。它只是教你在处理问题时,如何做出一个理想的科学分析。本书不仅面向即将成为心理学研究者的初学者,也面向接触过大众媒体上的一些心理学话题,想知道如何判断这些信息是否合理的读者。这本书是为了帮助读者建立心理学领域的科学思维,了解什么是真正可信的心理学。书中澄清了各种关于心理学的误解和迷思,理论叙述与精彩案例相呼应,非常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