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梦见观音菩萨和我说话。

三十七道品与菩萨

接下来是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境界。37菩提道术品的重点都在四念上。四念处是身念、受念、心念、法念的地方。我们常常把它当成佛教的理论,觉得自己懂了。其实四念处包含了佛教所有的基础,大小,乘,修行。首先,我们用现代学术方法讨论这四种思想。首先是阅读的问题。什么是读书?众所周知,凡是普通人的思想,动了就叫思想。俗称思想,人的思想,感情等等。佛教的概念叫妄想。所谓妄想,是因为这些思想感情都是虚幻的、不可靠的,都是浮动的、多变的。正念代表了我们内心的感受、想法、感受等等。

修行的方法就是改造这种思想。如果你信佛,你是怎么修行的?念佛就是把这种执着的感觉转化为念佛。说到念佛,我们知道佛教修行佛法,可以概括为十念:念佛、佛法、僧、戒、慈、天、息、平、身、死。《一阿迦玛》中有一段颂词:“佛家圣人读书,戒布施而思天,休思安宁,思死而后快。”“所有的小乘禅修法都没有超过这十念。修行的时候要先读死。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死的感觉。比如打坐的时候,入座就要放下万源。不放下,心不死。所以,你会把这个身体当成死了,万源就放下了。所以对死亡的思考应该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但在十种思考方法中却排在最后。因为世俗观念认为想到死是不好的,所以不排在想到佛、佛、僧等之前。,放下一切就是想着休息。

一般来说,我们只知道念佛,但真正了解念佛的方法就不好说了。能明白什么叫不好的人恐怕不多,几乎没有人能读懂小书《托米经》里提到的一心一意的情况。至于能做到时代潮流到菩萨所说的清净思想的相继局面的,就更少了。一般来说,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并不是纯粹的传承。这句话读了好几遍。“南”是一念,“无”是一念,“阿弥陀佛”是四念,一字一句。真正念佛佛法是很难的。要说观世音的修行,首先要关注《观世音三昧经》,然后学习佛教的一切修行。此外,如佛像的密宗禅修,也是念佛的修行。

说到念佛,更是。八万四千教都是佛法。如何简单明了地背诵它们?比如念诵般若波罗蜜多,源于道家的观点,理即法,禅教也是念诵。

至于念僧,比如拜传法的上师,密修佛法的人首先要念四皈依:皈依上师、皈依佛教、皈依佛法、皈依僧。为什么比淑贤多一个皈依者?事实上,皈依上师就是皈依和尚。为什么要分开?因为佛教讲教的尊严,我们能有佛教是因为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教过我们,僧人的后代代表了佛的弟子,代代相传。这个问题只能说个大概,不然一下子能写几十万字。

念戒和念佛、念法、念僧是一回事。戒律一念,不生,净念此起彼伏。戒律到了,就一定到了,智慧也到了。大乘菩萨护符里有个菩提心戒。如果证明菩提,心戒就可以完成了。付出就是放弃一切,舍弃一切。你在天堂做什么?我们要明白,不投胎很难入人性,入天堂也很难。不要以为你是学佛的就看不起天。当我看到一座土地雕像时,我不得不双手交叉。他至少是人中好人,鬼中好鬼,值得尊敬。没有禁欲智慧的修行,没有十善因缘的修行,想升到色界甚至色界不是那么容易的。

心念平静就像思考进出,就像天台或密宗佛教的修行,从呼吸开始。梵文对于呼吸的说法是Ana-like,有时在中文里翻译成“An-like观心”,是Ana-like的简称。观心,就是心与进出的信息融为一体,定住了。很神奇,我真的学会了和我一样安全,我第一次活了下来。

宗教界对四大思想的实践争论激烈,势不两立。看到道士们修行身体,保持对身体的斗智斗勇,就骂他们是异端邪说,是恶魔。但是密宗也是在身体上修行的,所以明教说密宗是魔道,密宗看不起Tanroastrianism。其实佛教有一套思考身体的方法,道教的很多东西都是从佛教那里偷来的,只是人的修行经验变成了另一种方法,密宗也是如此。道教和密宗的教义可以总结为四个字:“身由内而形。”如果把“内”字改成“关”字,我们会接受那是佛教的东西,其实也是一样的。佛教中的骨头、杂质等概念,是身体的内在反映。

心不净是学佛的基础,但是我们问,心不净真的值得吗?这是学佛的第一步。打坐的时候要看身体,睁眼或者闭眼,要确定。你应该审视自己的内心,看清楚,然后把它抛在脑后。我们这里的一些同学看到后都惊呆了。原来他们内脏脏到都觉得恶心。这不是一个虚幻的梦,但他们只是看得很清楚。这时候你看看经典的不洁记录就知道佛说的没有错了。如果完成了白骨观,每一个细节都能比x光看得更清楚。上次生病,一个医生朋友很关心我。他带了很多仪器来帮我量血压,做心电图。结果正常,其他地方正常。他想让我拍x光片,所以我不得不告诉他我很好。不,我告诉你。如果我连身体内部都看不清楚,还要靠什么x光片,我岂不是要打几十年?另一个朋友想介绍一个80多岁的中医给我把脉,被我婉拒了。我不想和他一起工作,因为他老了。另外,这个身体用了这么多年,没什么毛病,我觉得很开心。万一他看到大事,心理会受影响。这是个笑话,真相是自己想清楚了。如果你看不清楚血管和气的内部循环,看不清最基本的杂质和骨骼的概念,那么在修行四念的第一步就有问题。如果这一步有问题,后面一路怎么逐步修复?

心不净,从不净的概念和骨头的概念出发,经过千百次的讨论也不可能跳出这个范围。如果你很有能力,你不走这条路,你走禅宗。当你悟到了,就不要说不纯的观点和骨头了,你的想法自然就出现了。这就是启蒙。同样,修密宗的异象显示,他所有的画像,无论单人还是双人,旁边都有骷髅,或者是手里拿着人的骨头,挂在身上,或者是脚下踩着死人的骨头,也就是说,如果连白骨的基本概念都没有达到,就不需要学习所有的秘法。这是密宗的大秘密,我今天就给你揭穿,不然你看不清楚,不然你会被吓到的。这就是正念的重要性。

然后就是阅读接受,观察接受就是受罪。我讲教义的时候经常看佛经,但是看不懂。接受就是感受。你感觉脉搏在动,肚子很饱,身体很舒服,打坐腿麻,坐着发呆。这些都是感觉。你能离开这种感觉吗?这是基本的做法!见苦就是苦,喜怒哀乐都是苦。你不能离开,所以再好的禅定,你还是在苦的境界。不要以为任督二脉相连,头顶在跳。你感觉不到头顶怎么知道是在跳呢?既然明白自己在苦难的境界里打转,就不要赶紧放弃!这个思想还在殷的境界,没有跳出来。

观心是观心的妄想。在观察佛法时,所有的思想、意识状态和思想法则都是无常的,所有的思想都是空的。你能做到吗?如果做不到,那么四念处就根本没有基础,下面的其他37个菩提道法产品也无从谈起。

究竟是果位还是小乘,菩提至今未证。《维摩诘经》一直以独特的方式,直指人心,体悟佛性。什么是最好的?小与大,小乘与大乘是一样的,是一条菩提道;世俗法和出世法是一样的,所谓真与俗也是一样的。

“虽行四念,不毕竟,不曾离经,是菩萨。这话怎么说?小乘方面,四念空,世未至。他失去了他感受到的痛苦,得到了涅槃的喜悦,他的头脑不工作了。他活在空方,成就了他的四念,证了果,离开了共情。但是菩萨的教义是“终究不离心”,已经证明涅槃还是可以跳出来的。换句话说,他既没有跳出来,也没有跳出来。这里把三十七菩提道人品拆开来看,是真品,俗品。不说大乘,就不要自称大乘。做不到大乘,就别谈大乘!小是大的基础。修行大乘,首先要达到大乘四念,但不是永远断身断心,不是求永远寂静,出世就是菩萨。

以下37种菩提道术品,就看过去不赘述了,要点相同。

“四方面勤而不舍身心勤,是菩萨行。”四秦征:如果你今生没有生善,你生了善,现在在成长;没有生过恶,就不会生;如果你生了恶,你就会破碎。

“以四物满足,而以神通自在,是菩萨之行。”在这里,你要注意那些喜欢神通的人。四个如意足,分别是满足的欲望,满足的欲望,满足的勤奋,满足的智慧。够了就是满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相当于孔子说的不逾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直到七十岁才敢这么说。如果你修行佛法,你很小的时候就不能保证你会得到四个满意的结果。满足的欲望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欲望。你修行需要佛法、决心、智慧,这是欲,但这是正欲、善欲、善。这里的每个人都想开悟。时间久了有几个开悟了?没有开悟,这个愿望,这个希望就不会实现。有多少人悟道了才安心,能真正悟道?实现它就是满足的欲望。

一厢情愿呢?念佛尽了力吗?如果一天如两天,就不要谈了。你能保持专注一分钟,一小时,甚至几小时吗?读书不能没有困惑,意识不能混乱,但做不到就不能读书。所以满足四个愿望不容易!如果你能像赵周禅师一样,把心思放在这上面,老和尚除了二六点钟的粥饭两餐(也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夜六小时),就没有杂念了。他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他在80岁的时候到处访问。当人们问他为什么来访时,他回答说他不能相处。他很谦虚!他还说,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我经常讲笑话。昭周和尚的话确实很神奇,但是如果你遇到他的老和尚,你就得给他一棍子。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他被两顿饭抢走是不对的,因为他还没变成一顿就不知道去哪吃了。虽然这是个笑话,但也是事实。你必须努力工作才能得到满足。满足就更难了。听完能记住吗?上周说的话,这周已经忘了,慧也满足不了,学不到东西。

这大概解释了四愿,但我不按教义解释,让你容易理解。《维摩诘经》没有说你可以得到四个愿望,但你必须有六种神奇的力量。不要乱解释!因为你得到了四大愿,你的心才能得到神通,你得到的是这神通,而不是六道五通。那为什么叫神通呢?你可以加两个字来理解:“上帝与之相连”。现在大家都拜所有的神,不管是菩萨、关公、土地还是妈祖,都叫神拜,神被称为神。空字省略了,后人就成了神,也就是神的超自然力量。大乘菩萨行,四物满足不离,因神通广大,入世无难。这是大乘菩萨。

“虽有五行,却是菩萨行,把一切众生的根彼此分开。虽是菩萨,但能快乐求佛十力是菩萨。把佛的智慧和七感分开,是菩萨的修行。虽是正道,但佛道皆大欢喜无量,是菩萨的修行。这几句话的重点是“虽然可以”,意思是虽然修小乘,但不妨碍大乘路线。以上是三十七位菩提道人的产品,就不赘述,自己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