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入侵梦_大军入侵梦原创

军队入侵解梦。

关于元朝侵略日本!让人深思![转贴]

文章来源:alotof复制

13世纪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的灾难性失败,在当时从东亚到欧洲的许多史书中都有记载,但最原始的记载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元帝国的记载;一个是朝鲜的战绩;一个是在日本记录的。这三个记录都是有偏差的,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好在不是孤立的证据,有考古发现作为旁证。经过相互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真相。其中朝鲜人与外人关系密切,对战争兴趣不大,所以他们的记录更可信。

蒙古人对日本的攻击是由于日本拒绝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次向日本派遣使节,要求日本投降、纳贡,高丽国王也曾写信给日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人屈服,但日本人每次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进攻,天下称王的蒙古可汗当然不能容忍,所以对日本进行武装进攻是必然的。需要说明的是,日本第一次被攻击的时候,南宋还没有灭亡,忽必烈只控制了北方的中国。当时元帝国正在集结重兵准备南征,进攻日本的兵力不多,汉人也不是这次入侵的主力。

忽必烈坚持控制日本,除了显示大汗权威之外,还有很多更现实的考虑。蒙古可汗虽然富遍天下,但由于蒙古贵族对奢侈品的强烈需求和蒙古人的理财不善,蒙古帝国的财政经常捉襟见肘。忽必烈汗之前的两位大汗贵由和芒戈,都以挥霍无度而闻名。他们主要用贵金属支付奢侈品,甚至抵押了部分债务,甚至未来的战利品。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可汗激烈争斗了四年,这场蒙古人之间的内战无利可图,自然恶化了蒙古帝国的财政状况。日本几百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生产国和出口国,这个富裕的岛国在急需硬通货的蒙古贵族眼里无疑是一块肥肉。

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远征军从朝鲜起航,到达九州岛,共2.5万人,其中有蒙古人和朝鲜人,还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汉人。远征军总司令是蒙古族的胡敦,两位副统帅是朝鲜族的洪茶秋和汉族的刘福恒。元军航行至博多湾,先攻占并蹂躏对马岛和一歧岛,后在九州三地登陆。三支侵略军中,一支是主力,一支是协防。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

面对第一次“蒙古进攻”,日本镰仓幕府调集了部分正规军参战,九州沿海诸侯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经过20多天的苦战,日军战术相对落后,初战伤亡惨重,但仍成功阻挡了元军的前进。经过几天的僵持,日本人逐渐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开始反击。日本重骑兵,主要由武士组成,特别英勇。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阵攻敌,与敌肉搏,使蒙古射箭优势失效。刘福衡在激战中阵亡,元军退回上海滩依靠回力炮防守。至此,元军伤亡惨重,毫无前进的希望。他们的失败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物资即将耗尽,元军无法继续坚守阵地,只好退守船上。在返回朝鲜的途中,元军船队遭到风暴袭击,遭受了一些损失,但大部分船只都安全回国。这场战役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文永之战”。在东亚,蒙古人第一次用装备训练和勇气面对对手。韩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因为日军的正面冲击损失惨重。所以韩国人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印象深刻,尤其是日本的战刀。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剑用日本刀很容易折断。相对来说,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损失较少。在他们看来,日本人的弓箭虽然厉害,但是射程短,无法和蒙古的牛角弓相比。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战刀:当时日本的冶炼和制刀技术是世界一流的,日本战刀的性能也只有北印度和西亚生产的大马士革钢刀能与之媲美。古代最好的钢材按性能顺序是大马士革钢(铸造花纹钢)、日本钢(深色花纹钢)、马来钢(焊接花纹钢)。国内最好的钢材(熟铁)其实是一种焊接花纹钢,但性能不如马来钢。中国最好的剑一般都是进口马来钢做的。大马士革钢是一种高级合金钢,冶炼工艺复杂,成本高,具体制造技术已经失传。在古代,大马士革钢刀一般只有贵族拥有。最顶级的大马士革钢刀是简自豪钢刀,产于印度,其次是谢尔弯刀,产于波斯。谢尔弯刀做工精美,装饰豪华,是蒙古贵族的最爱。相比之下,日系钢材并没有太多的特点,日系战刀的优异性能主要来源于其独特的后淬火工艺。大马士革钢刀虽然性能优异,但日本刀制造成本低,普通日本民兵也能拥有一把好刀。

平心而论:说到艰苦,当时的蒙古士兵是无敌的。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靠吃生马肉和喝马血为生。蒙古人打仗最先机动,一般只带少量补给。士兵的温饱问题主要是通过在战争地区掠夺平民来解决的。然而,在这场战争中,蒙古人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技能。他们始终无法闯入内地的居民区,也不可能有平民可供他们掠夺。所以日军的战术可谓非常高明,当然这也需要日军的战斗力做后盾。

第一次入侵日本后,忽必烈以为日本人领教了蒙古人的厉害,于是再次派使者到日本要求投降,但日本人干脆将蒙古使者斩首。忽必烈自然不会忍气吞声。统一中国后,他着手准备第二次海上入侵。从中国、蒙古、朝鲜各地征集部队接受沿海登陆训练,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征集远征军的物资。与此同时,朝鲜和中国东南沿海的造船厂也在夜以继日地制造军舰和运兵船。

如此大规模的探险准备工作自然不能保密。日本人密切监视着元帝国的动向,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进攻”做了充分的准备。此时日本政局稳定,北岛世宗对镰仓幕府和日本诸侯的控制远胜从前,日本人可以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抵抗入侵。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在博多湾敌军最有可能登陆的地区沿海滩修筑石墙,阻挡蒙古骑兵。当敌人进攻的日期临近时,北岛宗盛和北岛宗正率领精锐的武士部队到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区进行部署,北岛宗正的镇西军后来成为战斗的主力。与此同时,九州诸侯开始动员民兵,日本其他地方的武士也来参战。

1281年,庞大的元帝国远征军同时从江浙和朝鲜出发。这支探险队的军事能力非常惊人。舰船近5000艘,兵力约20万人,其中蒙古人4.5万人,朝鲜人5万余人,汉人约10万人,大部分是新依附的部队(南宋军队)。古代蒙古人自然是探险队的中坚力量。北方舰队如日军所料,于5月底抵达博多湾。在等待南方舰队的同时,蒙古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博多湾的几个岛屿,岛上的居民全部被屠杀,岛上的建筑被摧毁和烧毁。6月初,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的舰队在九州外海相遇。之后元军开始登陆,登陆地点是九龙山,离上次大战主力登陆的地方不远。这一次,远征军遇到了更加顽强有效的抵抗。日军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伺机组织反冲锋。日军最成功的反击打败了朝鲜军队的主力。朝鲜陆军司令洪察秋被俘身亡,多名蒙古高级指挥官相继阵亡。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但仍然无法突破石墙。到了7月底,元军基本上粮草箭尽。这个时候,蒙古人和日本人大概都以为这场战争的结局会和上次一样,以元军的撤退而告终。

8月1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这场风暴持续了四天,元军南方舰队的船只基本被摧毁,北方舰队的大部分船只也损失殆尽。北方舰队的其余船只载着指挥官和一些蒙古和朝鲜军队逃离战场,返回朝鲜。邦联军队的指挥官和一些高级官员看到他们无能为力,所以他们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大部队,乘南方舰队的剩余船只逃离。此时九龙山沙滩上仍有近十万元大军。这些人已经失去了补给和退路,无法突破日军的防线。现在他们只能等待死亡。三天后,日军开始反攻,把残余的元军赶到一个叫芭蕉岛的狭窄地带,然后再以兵力进攻。元军大部分被杀,剩下的两万人被俘。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日本人把俘虏分为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朝鲜人、北汉人全部处死,第四等唐人(南汉人)免于死刑,成为部民(贱民)。今天博多湾还有一座小山叫“元官墓”,据说是元军士兵的集体墓地。在这次惨败中,只有三名邦联士兵逃脱。他们拼凑了一条船,幸运地漂回了中国。忽必烈最终通过这三个幸存者得知了战败的真相。副司令范被斩首,其他官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日本历史将第二次蒙古入侵称为“红安之战”,而这场战争日军的质量和数量都远胜于“文永之战”,蒙古人毫无战术优势。按照日本人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日本武士各方面都优于他们,尤其是装备和战斗技巧。日本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还在于武士的盔甲。据说蒙古弓箭只要稍微远一点就穿不透武士的盔甲。日本武士完全没有工作,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的战斗技巧比蒙古人强也不足为奇。蒙古人的记载说日本人擅长单打独斗,日本人的说法可以证实这一点。日本人对元军汉人的评价最低。在他们看来,汉军怕死,士气低落,是一支标准的钓鱼部队。但是汉人不能打仗,做奴隶是应该的,所以日本人最后赦免了一部分汉人。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次战争的八年间隙,日本人似乎改进了他们的弓箭。第二次入侵时,蒙古人发现日军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和蒙古强弓相媲美。从保存至今的图片来看,日本长弓与当时最先进的英国长弓有些相似,长约1.5米。因为日本人很矮,所以图中的日本弓箭手看起来比他们的弓还矮。其实当时我的战术和英军差不多,以重骑兵(武士)为主要突击力量,轻步兵和弓箭手负责护翼,压制敌军。

关于日军参战人数,各方意见都很模糊。后来一些中国和野史声称日本在第一次战争中投入了10多万兵力,第二次战争有40万到50万日军参加。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也不可能。当时九州总人口只有几十万,就算全民动员也不会有十万大军。而且,并不是九州各地都派兵参战。2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日本的财富和人口都远超十三世纪。战国时期几场著名的战争,各方投入的总兵力也不过五六万。日本的军队规模很小,部分原因是日本人欣赏精英士兵。我个人估计第一次战争日军大概是1-2万人,第二次是5-6万人。反正不太可能超过10万。

这就是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的大致情况。出于大家都不难理解的原因,很多爱国者对蒙古人的失败深感遗憾。他们总结了很多教训,认为如果当初元帝国能够避免这些错误,日本早就被征服了,亚洲的历史也就要改写了。有四个更合理的教训:

第一,像范这样的庸才不应该当统帅;

第二,远征军要多配备马匹;

第三,远征军要依附于“回力炮”;

第四,军队规模不够大。我来分别说一下这四点。

我们先来谈谈范胡雯。范只是一个副总指挥。真正的统帅是你程阿塔海,但他没有亲自上战场。实际的统帅是两个副将,一个为范,一个为蒙古人。范只指挥新依附的军队,其他所有军队都归索都指挥。可以说所有的精英都在索都的掌控之下,索都是实际的统帅。但是,蒙古人没有海上作战的经验,所以范有时会成为的实际指挥官。范和索的军事才能确实一般,但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犯什么特别愚蠢的错误。在飓风来临之前,范有一种预感。他命令一些他能指挥的船只驶进更安全的峡湾逃生。结果他最后保留了几艘完好的船,供高级官员逃生。但后来追究责任,汉人范当然是第一个被处决,对索都的处分也只是降职。在一些“爱国者”眼里,范自然成了历史罪人。

再来说说马。远征军只装备少量马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渡海登陆时,战马消耗的物资是步兵的五六倍。也就是说,四万多蒙古士兵如果配备了战马,就不会有其他辅助力量。另外,日军用来阻挡骑兵的石墙,很可能是忽必烈拒绝为远征军提供更多马匹的重要原因。四万多蒙古骑兵突破日军石墙是否比二十多万混编步兵在沙滩上更容易我想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所谓“回马枪”,并不是很多爱国人士想的那样,而是和中国关系不大。回力枪的前身是西方的弹射器,公元前八世纪亚述人首次使用。之后,西亚和欧洲的各民族继续进步。到公元二世纪初罗马图拉真时期,投石机的机械结构已经很完善,成为罗马工程师的标准装备。公元9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化学家对投石机的抛射器进行了改进,使抛射后的燃烧效果远远好于以前。拜占庭的敌人穆斯林(回族)在其舰队数次遭受重创后,开始模仿并使用抛石机。成吉思汗的一个徐在与模范男子搏斗时,被抛石机的抛射物杀死。蒙古人使用的“回力枪”是由被俘的阿拉伯工匠制作的巨型投石机。用船运输这种回力炮非常困难。元军要想把回民炮运到日本,必然会减少运送的战斗兵数量。我不确定这种回枪的战斗效果能否补偿战士们减少的损失。但我认为:即使回击枪起作用,也改变不了战争的结果。

事实上,第一次入侵日本时,蒙古舰队装备了数门回力炮,原本是为了海战,但预期中的海战并没有发生。元军退守上海滩时,这些炮也是用来轰击日军的。我不知道退炮的效果如何,野史称之为“碾压日军”,我认为不可信。从忽必烈拒绝给远征军配备回力炮来看,实际作战效果不会太显著。

如果元帝国向日本投入更多的兵力,比如说30万到40万,那么元军确实有可能突破石墙,入侵九州大陆。但我认为进一步征服日本是不可能的。恐怕大家都忘记了一个基本常识:小国要想在强国威胁面前保持独立,不一定要打败强国,只要让强国意识到侵略得不偿失就行了。而这一点,日本已经做到了。就算蒙古人能入侵九州,日本人也不会向侵略者屈服。他们会继续骚扰他们。这样,侵略军将和美国革命时期的英军一样,所有的人员、武器和物资都要依靠漫长而脆弱的海上运输。即使以中国的规模,也无力长期承担这样的战争,元军最后的结局只会是撤出日本。

事实上,忽必烈确实在准备第三次更大规模地入侵日本。他命令阿塔海负责准备日本的远征,阿塔海用更多的人力物力建造更多的船只,集结更多的军队,为士兵收集更多的物资。然而,经过几年的准备,元军在安南(越南)和占城的失败,终于让忽必烈意识到,进攻日本不可能有任何好处。忽必烈最后颁布法令,宣布为了表示对人民力量的同情,停止对日本远征的一切准备工作,大部分士兵和民夫复员回乡。忽必烈的这一举动,等于承认了过去十几年对日政策的失败。但无论如何,与历史上很多伟大的领袖相比,忽必烈勇于认错的精神让我佩服。忽必烈死后,他的孙子铁木尔(成宗)改变了对日敌视政策,恢复了中日贸易。蒙古人最终通过和平途径得到了日本的白银。

元帝国在安南的失败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当时的蒙古人不可能征服日本。安南部队的装备和战斗力远不如日军,也没有地理优势,但勇敢抗敌的勇气和日军差不多。据说安南的部队都在手臂上纹上“杀鞑靼”二字,以示杀敌至死的决心。由于中国和安南之间没有海上屏障,蒙古军队可以很容易地渗透到安南腹地,在整个安南战争期间,蒙古人可以很容易地攻占安南的任何一个地方。然而,在最初的失败后,安南的军队避免直接战斗,并不断组织小规模的骚扰。蒙古军损失惨重,南征副司令索都(前述侵华日军司令)也遭到伏击身亡。安南战事旷日持久,元军的人员、武器、给养的补充造成了中国巨大的财政危机。最终忽必烈不得不撤回全部军队,承认安南独立。

朝鲜人民对蒙古人的战争更加艰难。自13世纪初蒙古人征服朝鲜以来,朝鲜人民的反抗就没有停止过。朝鲜人民不时沦陷造反,屡败屡战。抗战最困难的时候,朝鲜国王浮在海面上,拒绝投降,拒绝谈判。最终,铁木尔意识到,如果朝鲜战争不结束,朝鲜半岛将成为帝国流血的伤口。蒙古人占领朝鲜70多年后,退出朝鲜大部分地区,承认朝鲜国王对朝鲜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明朝元帝国灭亡后,朱元璋和忽必烈一样,派遣使节到日本要求日本就范,日本人的反应也和当年一样。他们拒绝了明帝国的要求,杀了大使。面对同样的进攻,朱元璋比忽必烈冷静得多。他一怒之下没有出兵,而是下令禁止对日贸易。为了防止后人重蹈忽必烈的覆辙,朱元璋在一篇《达高》(政治遗嘱)中将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列为“永不征服的国家”。

综上所述,日本人、越南人、朝鲜人等人口只有中国十分之几的小民族,能够击退蒙古人的入侵,主要是凭借他们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但无论如何,这些小民族的成功无疑增加了我们汉族的屈辱感。出于大家都不难理解的原因,我们尽量淡化越南人和韩国人的成功。对于日本人来说,由于他们给我们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讲述他们是如何英勇抗击侵略的就更不能容忍了。因为“神风队”的存在,很多爱国人士很自然地把日本的独立归功于运气。事实上,神风队确实帮助了日本人,但如果没有神风队,日本人也可以击退蒙古人。要反驳“神风特攻队论”,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在“神风特攻队”之前,日军和元军已经激战了近50天,元军遭到重创,被日军彻底压制。

最后我想说几句:关于当时的中国和日本,一些近代中国学者和所谓爱国者的表现实在令人作呕。下面简单介绍其中的两个。

一种是打着横幅做虎皮,乱认祖宗。元朝显然是中国人被其他民族征服的时期。在元帝国的四等居民中,作为中国主体的汉人地位最低。按照蒙古法律,蒙古人杀汉人和杀别人的驴一样多。许多当时地位远高于中国人的民族,如俄罗斯人、朝鲜人和维吾尔人,都把蒙古人的统治视为国耻。然而,很多高喊“爱国”的中国人,却把蒙古人的统治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耀,用蒙古人的战功来装点自己所谓的“民族自豪感”。成吉思汗,一句汉语都不会说,视中国人为粪土的半蛮族,也被很多爱国者认定为中国人,被誉为“中国的英雄”。如果成吉思汗知道他死后会有那么多卑微的奴隶自愿给他舔屁股,不知道他会有什么感受。

二是试图丑化别人,为自己的懦弱开脱。当时的日本人、越南人、朝鲜人都是勇敢顽强的民族,他们光明正大的击退了统治半个世界的可怕敌人。但我们有些历史书总是极力夸大自己的缺点,暗示自己其实和中国人没什么区别,只是更幸运而已。说到安南之战,很多史书都在强调安南军队如何劣势不敢正面迎战,蒙古军队如何威武如何攻城,蒙古人后来如何不适应热带丛林,瘟疫如何盛行等等。我想:明眼人都知道,如果安南一城一城的和蒙古人作战,那才是傻逼。其实南宋在抵御蒙古人的地理位置上并不逊色于安南,因为中国的南方是机动骑兵最难打的地方,有江河湖海,有水田。至于元军在日本的失败,许多中国史书将其完全归因于飓风。从来不提日本人的英勇抵抗,而是编造、夸大日本人如何恐惧,如何奔跑哭泣,如何在绝望中祈求上帝等等。

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上受辱,自然有外部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这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但一些所谓的爱国者拒绝面对事实,而是热衷于强奸历史来寻求快感。个人观点:“神风”等淫秽谬论的广泛传播,才是我们民族真正的耻辱。

另一个说:

蒙古帝国在1259年完全征服朝鲜王国后,听说在更东边的海上也有一个日本帝国,便于1266年派遣使节投降。当时日本处于龟山天皇统治时期,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蒙古帝国。这样来历不明的使节自然会被忽略。这种冷漠的态度造成了两个无辜的灾难:

第一次是1274年,由蒙古将军新都和朝鲜将军洪察秋率领的1.5万元兵团,乘900艘战船从朝鲜半岛合浦港出发,攻占对马岛,在肥锋沿海登陆。日本集结12万人抵抗,伤亡惨重,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后来元军箭用光了,补充不了,只好撤回。

七年后,1281年,也就是宋帝国灭亡后的第二年,忽必烈汗在朝鲜王国首都(朝鲜开城)设立东司令部,蒙古将军阿奇汗任总司令(该省右丞相),汉族将军范任副总司令(该省右丞),在对马岛会师。会师后,亚干去世了。忽必烈汗命副丞相(右丞,中书省)阿塔亥接任。然而,范胡雯企图通过他来完成这一英雄事业,没有等待阿塔海的到来,他就进军并在日本的平久岛(长崎以北)登陆。兵十万,战船四千四百艘,遍布海上,旌旗遮天。日本第一次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举国震惊,知道无法抵抗,只好四处奔走,祈求上帝的拯救。当时是农历七月,适逢西南太平洋的台风季节(内陆人无法体会台风带来的可怕破坏力,即使是20世纪20万吨以上的船只也不得不避开台风的消息)。当日本陷入恐慌和不确定状态时,台风来的正是时候。8月1日,突然,海上狂风暴雨,暴雨倾盆而下。在惊涛骇浪中,4400艘战船散落各处,像鸭蛋壳一样,被对方砸成碎片,或被海浪吞没,几乎全部沉没。士兵的尸体漂浮在海面上。军粮粮库弓箭兵器都在船上,都丢了。台风持续了四天,8月5日,风雨终于停了。范发现自己无力收拾残局,于是抛弃了所有在五龙山风景名胜区登陆的部下。自己和一群高级将领,乘着残余的几艘战舰,悄悄逃走。当十余万大军在五龙山风景名胜区登陆时,发现自己被统帅抛弃,如同被遗弃的孤儿,相对而泣。但他们马上组织起来,选了一个张百虎(营长班)当指挥,伐木造船,准备逃跑。但是时间不多了。8月7日,日军反攻,在五龙山风景名胜区登陆的部队激战两昼夜。所有的箭都射出去了,所有的食物都吃光了。结果6到7万人被杀,没被杀的2到3万人在8月9日被日军赶到八角岛。所有的蒙古人、朝鲜人和中国北方人(汉人)都被斩首。只有在日本被称为“唐人”的中国南方人(南方人)幸免于死,沦为奴隶。只有三个幸运的人从登陆五龙山风景名胜区的十多万大军中逃脱,他们潜入破烂的渔船,漂流回国。但是,最悲惨的是,这种全军覆没的悲剧,并没有造成责任的问题。范向忽必烈报告:“我们到了日本,正准备攻打太宰府,不料风暴把船毁了。我们仍然按照原来的计划行事,但一位将军,一位将军(这些人被遗弃在死无对证五龙山风景名胜区下),不听指挥,带领军队先撤退,所以军队不得不跟随。所有士兵回到合浦港后解散,准备回老家。”忽必烈相信了他的话。虽然逃回的三人揭穿了他的谎言,受害者家属向政府投诉,但声音太弱,忽必烈听不到,蒙古帝国的上层开始腐朽。

——这次台风救了日本,日本感谢它,称它为“神风”。20世纪二战末期,日本组织了一个自杀飞机,叫“神风特攻队”,希望神风第二次来。虽然结果令人失望,但可以看出这个台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考察蒙古帝国东征失败的原因,我们认为可以归纳为三项:一是将领统一军队渡海作战,但没有人了解海洋气候。第二,任命人渣范为总指挥。第三,出发时,忽必烈拒绝配马和回马枪,否则在五龙山风景名胜区登陆的部队可能会在巨炮的掩护下得到用于撤退的新船支援。

东征失败后的第二年(1283),蒙古帝国的使节被驱逐出缅甸王国,于是攻打缅甸,持续打了六年。直到1289年,缅甸投降,成为诸侯。在攻打缅甸王国的前一年(1282),蒙古帝国的使节被囚禁在占城王国(越南南部),元兵团在蒙古将军索都的率领下,乘1000艘战船从广州出发。占领城市王国,撤退到丛林山谷。元军攻下了都城,但回城路和粮道被切断,仓皇撤退,几乎全军覆没。

明年(1284),蒙古帝国借安南王国(越南北部)之势,计划纵渡安南,从陆道攻城。安南王国拒绝了,它不敢冒这个险。忽必烈命其子托桓亲王为统帅,攻打安南王国。安南是热带地方,森林茂密,天昏地暗,瘴气横行,北方士兵从未见过的毒蛇猛兽,以及由此引发的蚊虫水蛭。袁兵团先发生瘟疫,后安南军不断伏击,造成伤亡,被击溃。

三年后(1287),托桓王子对安南王国进行了第二次进攻,这次攻下了安南的首都罗城(越南河内)。但安南军切断了袁兵团的粮道,接连反攻。袁兵团只得放弃雒城,且战且退。一路上毒蛇毒箭,雨一般落下。将士将死,只留一命逃生。然而,国的国王陈日(霍根)却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自己绝不能长期得罪这个庞大的邻居,仍然派使节到大都(北京)献上自己用黄金做成的跪像,而不是自己的道歉。占城王国也明智地要求和解,它不想与北方巨魔为敌。蒙古帝国最后一次扩张是远征爪哇王国(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爪哇王国只是一个岛,比日本更小更远。但是蒙古使节也去那里投降;爪哇国国王在脸上纹身以示对蒙古的蔑视后驾车离去。公元1292年,元朝军队在蒙古将军黑失落和汉族将军周市的率领下,率领两万人和500艘战船从泉州出发,漂洋过海,于次年在爪哇岛登陆。碰巧爪哇国王被他的邻居格兰特国王杀死了。爪哇国王的女婿图汉比耶是一位战略领袖。他向元军投降,率领军队消灭了葛朗台王国。接着,他对袁兵团发动了突然袭击。元军大败,忍痛退守泉州。3000多人死在了那个荒岛上。

征服爪哇失败后,看似着魔的蒙古帝国的扩张主义终于停止了。热带陆地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他们无法战胜变幻莫测的海洋。从1206年铁木真建立帝国开始,持续对外侵略一天,到1293年打败爪哇,历时88年。蒙古人的扩张力量持续如此之久,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做到,这是很神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