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宝玉的成就

中国的数学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内容非常丰富,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钱宝玉于1919年五四时期开始研究中国数学史。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对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给了当时在苏州工业学校教书的钱宝玉很大的启发。他经常去书店买新出版的杂志,读所有再版的《新青年》,尤其喜欢读胡适和钱的文章。在吸收新思想后,他抛弃了以前“保存国粹”的观念,逐渐认识到“整理国故”、“弘扬国学”的必要性,于是努力学习清代汉学家的考证工作,注意收集中国古籍,准备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史。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钱宝玉陆续发表研究论文。比如1921发表的九章分类测试、方程算法源码测试、百济技能源码测试、求一技能源码测试、编号方法源码测试都是他最早的文章。此后,他在中国数学史和中国天文学史等领域持续努力数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科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中国数学史》主编钱宝玉经过多年的专门研究,于1924年秋着手撰写中国数学史专著,整理了他在南开大学任教时的《中国数学史讲义》。后来几经增删,于1932年出版了《中国数学史》(第一卷)。该书论述了西方数学传入前中国古代、先秦至明朝万历年间数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包含了丰富的天文历法和中外数学交流的内容。本书是钱宝玉前期科学史研究工作的总结。此后30年间,他进行了广泛的专题研究,编辑出版了《中国数学史》1964。《中国数学史》由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数学史组老中青学者编撰。从写初稿到重写定稿,反复讨论,大部分都是钱宝聪写的。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前三部写到明朝中期,相当于《中国数学史》(上册)所涵盖的时期,第四部是明末至清末的中国数学史。本书系统、简明地叙述了从古代到20世纪初(1911辛亥革命)中国数学的发展史,包括各个时期中国数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历代杰出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成就和对数学思想的恰当评价,中外数学教育和数学交流等。同时,他试图理清各个阶段数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哲学思想的关系,集中体现了钱宝玉几十年来精心研究的成果,吸收了当时数学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中国数学史》以其史论结合、体系严密、脉络清晰、考证详尽、论证缜密,出版后迅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成为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中国数学史》1961定稿后,钱葆桢曾写下一首诗:“多年积累的智慧,几经创新,算术已传遍天下。计未知前路,明源后付。保留真相,去伪存真,重新评估,吸取过去的教训。对共同愿望的怀疑的分析,并不允许我在衰落的岁月里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虽然那时他已经老了,但他的雄心不减,他想做更多的工作。按照他的想法,应该继续编纂中国天文学史和世界数学史。他还建议,《中国数学史》出版后,继续对各种年表中的数学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使其在三四年后根据读者意见再次更新修订。1966出版的《宋元数学史集》就是这个研究计划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一计划未能继续。

2.《计算经典十书校勘》我国古代数学经典非常丰富,但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丢失、伪托、文章错放的情况非常严重,给研究者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数学史史料和经典的考订是数学史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钱宝玉认为,写文章、写书,一定要“实事求是,言必近真”,把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建立在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所以他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在《钱宝琼科学史论文选》的33篇论文中,有10多篇属于这部著作。他的第一篇数学史论文是《九章问题起源考证》、《方程术》、《求一术》、《百鸡术》、《记数法》等算法,后被出版为《古代计算考证》。并对《九章》、《周传》、《孙子》、《夏侯阳》的成书年代进行了详细考证,将《九章算术》归为公元1世纪成书,《周传·舒静》归为公元前1世纪成书,流传至今。唐代10算术经典是十部具有代表性的数学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不可或缺的文献。在大量考证、专题研究和各种版本比较中认真校勘的基础上,钱葆桢于1963年出版了《算术经典十书》校本(不包括失传的祖冲之编,但包括甄銮的《算术笔记》),这是他在算术古籍校本和校勘方面的巨大成就,也是该书目前最好的版本。

3.数学史专题研究钱宝玉对中国数学史上的重大课题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包括重要的数学家、数学理论和方法等,其成果凝聚在他的数学史专题论文和专著中。如中国古代圆周率和割线、整数勾股、乘除法、奇数分数记数法、秦和九章、和梅文集、王来和《恒斋书学》等专题文章。这些文章史料丰富,论述精彩深刻,且多为开创性著作,未被人发表过。后来,许多科学史家从中吸取营养,得到启发,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

4.数学史相关学科史研究钱宝玉认为,数学的发展不能孤立,它往往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天文历法)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他在研究数学史的同时,还对天文历法、性情、墨经、力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石干荥经源流考》、《二十八宿源流考》、《计时历法略论》、《盖天说源流考》、《春秋至明末历法演变》等论文涉及的问题多而精,水平高,影响广。如在《授时历法简介》中,指出了授时历法在天文数据、误差求法、矢切圆法等方面的成就,并将授时历法与当时西域回鹘历进行了比较研究,否定了有人认为授时历来自明末以来回鹘历的说法。春秋至明末的历法演变为中国历法史的研究奠定了新的数学基础。这些以及钱宝聪的其他论文已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者的必读著作。

5.中外数学的比较与交流。中国古代数学有着独特的体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是世界数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一些科学史家,尤其是西方科学史家,很少了解或拒绝承认中国数学的作用和影响,甚至贬低中国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这种情况反映了一种由来已久的偏见,当然这是不正确的。钱宝玉早就指出“中国数学和印度、阿拉伯、日本、西方国家的数学有关系。”因为这类问题涉及面广,史料和语言都有障碍,所以研究起来很困难,也很少有人做。钱宝玉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他的《算术盈缺九章在欧洲的传播》、《印度算术与中国算术的关系》等论文,内容非常丰富,证据非常有力,至今仍被人们经常引用。在《中国数学史》中,他引用了14条证据来说明中国数学对印度数学的影响,也很有说服力。中外数学交流与比较研究中仍有大量未解决的问题,仍是数学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6.数学思想史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和古希腊数学有着不同的体系和特点,这与其所处的社会条件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晚年,钱宝玉提出要加强数学思想史的研究,撰写了《宋元时期数学与道教的关系》、《九章算术与刘徽注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中国古代数学逻辑探讨》等文章。,并探讨了数学与宋元理学、刘徽、荀子思想的关系,从而把数学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挖掘更深的内容。

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丰富的数学科学遗产,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工作。钱宝玉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多方面的贡献,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誉。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说:“李严、钱宝玉在废墟上挖掘残迹,对传统内容详加注释,使有志者可以读书,可以追溯。我个人对传统数学的基本认识首先来源于父母的著作。使传统数学不会在西方计算的惊涛骇浪的冲击下沉得无影无踪。二老的贡献不在王美(指清初的王羲之和梅文鼎)的二算之下。他补充说:“由于王美和李倩等先辈的努力,几乎濒临死亡的中国传统数学得以幸存并重获辉煌。著名数学家、华、苏和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也高度评价了钱葆聪的成就。钱宝玉长期从事数学教育工作,是数学教育的老前辈。从1912开始在上海南洋公学附中、苏州理工学院、南开大学、中央大学等高校任教数学,从1928开始担任浙江大学第一任数学系系主任,为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四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木铎有着金嗓子,他的教诲广为传诵,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有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江泽涵、吴达仁、沈有成、孙泽英、程敏德、张苏成等。著名数学家华也和他的老师们一样尊敬他。他的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各个科技领域的重要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他严谨的学风和生动的教学方法,以及他培养年轻人和关心学生的热情,给所有与他有过接触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宝玉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学者。他经常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和典型的事例宣讲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介绍我国古代辉煌的数学成就,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鼓励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努力工作,努力成为为祖国繁荣和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教书育人,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是他教学工作的一大特色。

钱宝玉数学教学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实践和计算。他教微分方程,既教学生复杂的数学理论,又阐述微分方程如何来源于现实,其解有什么物理意义,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一般老师讲求代数方程的近似根,经常以整系数方程为例。但他认为系数为整数时很少发生实际问题,所以喜欢用系数为小数的题目,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20世纪二四十年代,在数学领域强调理论的氛围下,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基本技能和能力,是非常可贵的,对当时的数学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教学活动中,钱宝玉十分注重教学方法,特别是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善于启发学生自己的想法。他的讲座通俗易懂,通俗易懂,引用广泛。他把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讲得透彻生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学业上,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甚至给人一种严厉感。他会在课堂上表扬好学生,好的学习方法,甚至好的解题方法;但是,对于敷衍的学习,马虎的作业,甚至是拙劣的文笔,错别字等等,我们都毫不留情。,而且我们会纠正他们,有时会在公开场合用尖锐的措辞批评他们。但学生们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他的严厉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他平易近人,有说有笑,谈过去,谈现在,让学生对他有很强的亲切感。这种非常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重要基础。

1956之后,钱宝玉被调到中国科学院,专门从事科学史的研究,同时为培养新一代科学史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他充满热情,不遗余力地关心和指导他的后期学习。他不仅愿意回答年轻人的各种问题,而且为了培养年轻人,经常有意识地把自己掌握的材料或者成熟的话题、主要观点拿出来,让后辈写文章得到锻炼和提高。虽然他是一位有声望的学术权威,但他从不墨守成规,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年轻人。相反,他鼓励年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展开学术辩论,尊重前辈,做出新的贡献。他认为:“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没有学术关系,应该展开辩论。如果你听老人的话,你会一代不如一代。老年人不要装老年人,不肯听年轻人的意见。当然,老先生可能有些经验,这是应该尊重的。”

钱宝玉是运用现代数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丰富的数学遗产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的杰出学者。他也是率先在高校开展数学史教育的先驱。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在南开大学数学系任教时,就编写了《中国算术史讲义》,并出版了油印本,为学生开设数学史课程。抗日战争前和浙大西迁时,他在杭州、贵州贵阳、湖南衡山等地参加了多次中学教师讲习所,讲授数学史。50年代初、中期,为适应当时爱国主义教育和向科学进军的需要,他不仅在报刊上发表了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系列文章,还定期从杭州浙江大学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讲中国数学史,为杭州中学数学教研班开设了数学史课程。到北京后,他给北京师范大学做了一次中国数学史的讲座。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中国数学史》主要是根据他在北师大的讲义。

钱宝玉长期在高校和科研部门工作,但他一直非常关注中学数学教育,提出数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中学数学教师服务。为了教好学生,中学数学教师需要数学教学方法,也要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比如新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如何从实践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和方法产生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过程等等。显然,只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数学课才能更加生动、清晰、透彻,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他认为高师应该教数学史,但是因为现在没人教,也没有好的参考书,所以现在还做不到。因此,他提出编写一部世界数学史,以初等数学发展史为重点,主要说明中学数学教材(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学、解析几何)的教材来源,供中学数学教师参考。后来,他亲自撰写了《算术史》,并组织年轻的数学史家撰写了《数学史》和《几何史》。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手稿没有正式发表。

中国数学史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十分活跃,数学史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在钱宝聪等资深数学史家奠定的坚实基础上,许多高校的许多专职或业余数学史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还编写了满足各种需要的数学史专著和教材,使数学史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1992年8月,国际数学史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数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纪念李炎、钱宝玉10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纪念这两位著名数学史家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