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对世界的想法1200字。

几千年前的一个夜晚,人类仰望星空。突然,天空“轰然”一声,惊醒了我们,于是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开始尝试寻找银河系和太阳,慢慢开始寻找回归真我的路!这种神奇的撞击声让我们想要了解自己的内心,洞察人类的思维,揭示地球的神奇,探索宇宙的奥秘。

如果说《一声巨响》是哲学的开端,那么我觉得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道闪电。让我们感觉像在欣赏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在精神上,整个漫长的世界哲学史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小说清新有趣的情节,两个徒然的“我”和神秘的园宴,让原本纯理论的哲学知识鲜活起来,这也是我向你推荐《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对于拥有多种家庭知识背景的作者约斯坦·贾德(Jostan Judd)来说,他向我们证明了哲学并不是一些脱离现实、被躲在象牙塔里的学院派人士讨论的无聊“东西”。哲学应该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让我们更加豁达。这不就是哲学最经典的定义——“爱与智慧”吗?

我喜欢看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向我传达的关于哲学的知识是如此的宽广、深刻和厚重。

广,内容广,相关知识广。谈论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科学的发展。雅典文化、希腊文化、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法国启蒙运动都有详细描述。所以《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一部哲学史,也是一部欧洲科学发展史和人类文明进步史。看完“文艺复兴”一章,我在书中留下了这样的感慨:“文艺复兴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人们在物理、生物、天文、人类学、艺术等学科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最重要的是,推翻了“以地球为中心”的传统错误观念。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是历代科学家和哲学家坚持不懈奋斗的结果。科学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它会比任何宗教都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性。我终于明白‘文艺复兴’对人类发展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了!”

广,还在书中引用了大量著名哲学家的观点。比如“无中生有”的自然哲学家;最聪明的人是“知其无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渴望回到灵魂世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黑格尔,“成立的就是合理的”;弗洛伊德心中有一种“令人讨厌的傲慢冲动”;像伯克利“一颗恒星旁燃烧的令人眩晕的行星”;康德的头上,闪现着“星空与心中道德规范的统一”的光圈;博物学家达尔文带着“一艘满载生命基因的船”来到我们身边;马克思,这个游荡在欧洲的幽灵,也正向我们走来,驾驶着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 * *资本主义。在所有的哲学家中,我还记得有一个人,他是欧洲第一个伟大的生物学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的思想与他的老师们背道而驰,还有希腊最后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是一个逻辑学家,一个严谨的逻辑学家,想要阐明我们的想法。但透明玉也可能有瑕疵——他对女性的看法。个人觉得太偏激了,有歧视女性的感觉在里面。他认为女人是未完成的男人,女人只是土壤,男人是“播种者”。我觉得这可能是当时的主流思想。想想中国的封建历史。绝大多数女人真的只是土,主宰不了自己的生活。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女权主义的逐渐成熟,女性已经成为社会的“半边天”,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群体。作为一个女人,我觉得女人最想要的不是被动的接受,接受命运,接受男人,接受生活。她们最想要的是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利,而我坚信我们女人完全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很深。哲学的广博知识是深刻的。《苏菲的世界》提到了很多留学网感兴趣的知识,比如算命、解梦、伦理、灵感、第六感——潜意识、信仰等。,这给枯燥的哲学本身增加了可读性。每一个看似普通的字背后,都有神奇的力量;每一句话也能引发一场精彩的讨论,让世界争论不休,感受探索未知的快乐。

厚。这就是这本书被定位为哲学史小说的原因。当魔术师的帽子慢慢打开,在苏菲无尽的幻想中,哲学知识并不缺乏,而是逐渐深入,这大大提高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本身。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小说来读,也可以把它当作科学读物来品味、学习和研究。

苏菲的世界评论范文2《苏菲的世界》是挪威著名作家约斯坦·贾德写的。14岁的女孩苏菲(Sophie)有一天放学回家,意外地在邮箱里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没有寄信人的名字,也没有邮票。上面只写着-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就这样,苏菲在一位素未谋面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踏入了哲学的大门。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收到一些非常不寻常的信件,世界像一个谜一样在她眼前展开。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可以作为一本哲学启蒙读物来读,绝对能让你受益匪浅。另外,在这本书的小说部分,苏菲经历的一系列怪事颇像侦探小说,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更是让我们沉迷其中。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菲导师的一封信,名叫《奇怪的生物》。上面提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在我看来真的很贴切,很适合我们现在的生活,包括孩子和大人。一个啼哭的婴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用陌生的目光面对这个世界。然后他们就像长在兔子细毛上面一样,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感到惊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奋斗,不断的进步,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兔毛,走向最舒适的毛皮层。所以,他们在那里安居乐业,感觉很束缚,不会冒险回到脆弱的兔毛上面。只有哲学家才会迈出这危险的一步。他们中的一些人跌倒并失败了,但另一些人抓住兔毛不放。但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吃喝的人,还在讨论着他们一成不变的话题:今天股价涨了多少?现在某某菜的价格是多少?.....一系列的家庭琐事,放在他们嘴里,相当于嚼了一块泡泡糖。

所以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于此刻的舒适和温暖。泡在蜜罐里很清爽,但会渐渐消磨你的意志。让我们休息一下,看看外面的世界。兔毛之巅,我再一次仿佛第一眼看到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奇妙的映射。人类在像苏菲一样平凡的活着,不需要思考存在或者虚无。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本能——热爱智慧使人转向哲学,思考自身的存在,并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到惊愕地发现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发现一切可能都是虚无。

这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收到两个问题,早在3000年前,是希腊圣贤固执地提出来的。他们不愿意只是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是坚持去认知,去思考这个世界的起源,去证明它的真实存在。从泰勒斯到泰格拉,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为自己的问题奋斗了一生,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把自己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意思是他们的问题可能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爱智慧使人成为人,哲学家成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考在一代又一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没有找到答案,也从未断绝。

面对这些对人类来说太沉重的问题,我们求助于上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是其他物种天生的统治者,但这一切最终都幻灭了。我们也转向理性。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认为自己有一种动物所没有的独特天赋和理性,但毕竟不能忽略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逐渐滋生。因为人类一天天在发展,却越来越无助。他们在争取自由,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孤独地抛到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东西可以依靠。我们自由了吗?也许吧。然而,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面对自己的自由,最终,我们不得不失去所有的自由,没有任何选择。这种自由太轻,无法承受。存在?还是虚无?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甚至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离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或多或少都能读到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没有想过这些不必要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那样的话,我们就不是人类了。热爱智慧是我们的天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