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是中国十大名刹之一。它是什么时候建造的?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杭州,背北峰,正对飞来峰。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距今1690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灵隐寺的创始人是西印度僧慧理。在南朝,梁武帝授予土地,并扩大它。五代吴越国王钱镠请永明法师延寿复兴探险,命名灵隐新寺。在宋宁宗嘉定时期,灵隐寺被称为禅宗江南“五岳”之一。清朝顺治年间,禅师灵隐方丈集资重建。建庙耗时18年,规模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南巡时赐名“云林寺”。

灵隐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侧为五百罗汉殿、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现任住持是广全法师。

浙江灵隐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的发展

东晋(317-420)

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

南北朝

梁武帝田健三年(504),萧炎上书“弃道归佛”,将佛教定为国教。随即大兴土木,建庙立塔,灵隐寺得到了梁武帝的青睐。领域扩大,规模粗糙,香火渐旺。

北周武帝在位期间(561-578),曾宣布废佛,命僧尼返俗,烧毁佛经,没收寺庙为公物。此法几乎不能称之为北周武帝灭佛。这一次法律上的困难对北方寺院打击很大,南方寺院略好。一些胆小的僧人,一听说佛法难行,就悄悄溜走,回归世俗,隐居起来,致使灵隐寺陷入了冰冷荒凉的寂静。

隋朝

文帝仁寿二年(602),文帝恢复佛教,派和尚盛辉大师到杭弘法。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与莲花峰之间的栈道上修建神尼佛塔(后倾塔)。

唐朝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佛教史上又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会昌法难”事件。吴李宗灭佛,废佛,禁佛。灵隐寺劫数难逃,僧人们散了,寺内钟声荒芜,烟火熄灭。

五代十国

在吴越王钱缪统治时期,摩崖石刻、佛像和佛经特别丰富,寺庙园林和佛塔随处可见。学佛修禅的人与日俱增,佛教禅坛中诗词文章层出不穷。

后汉天府十二年(947),吴越王仿扩建灵隐寺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当时僧人多达三千人,外国僧人经常来取经。

后周咸德七年(960),吴越王洪倩从奉化请来了高僧延寿主持灵隐寺,修建了500多座寺院和两座石楼。东边建百尺弥勒阁,西边建花园,* * *内有1300余间厅堂房舍。走廊曲折,从山门左右两边连接住持,称该寺为“灵隐新寺”。

北宋

宋真宗景德镇四年(1007),灵隐寺改为灵隐山景德镇寺。

天玺五年(1021),真宗赐名“景德灵隐寺”。

天盛八年(1030),将位于杭州、秀洲(今嘉兴)的良田一万三千亩,赠予灵隐寺为寺产。

景祐二年(1035),燕山方丈将开宝二年(969年)凿刻、放置于吴越王家庙奉先寺(现已废弃)的两座经典建筑,移至灵隐寺天王庙前。

祐元年(公元1049年),赐《观音心经》二卷、銮碑、黄等御器。

清朝时,宰相韩琦和参政的欧阳修赠送了宋祁所著的《真传图》、《真传录》、《真传论》(合称《甲油集》)和教辅文章三部书。去年年底,仁宗允许朝廷编纂藏经,并授予宋祁“明教大师”的称号。从此灵隐寺名声大噪,海内外信佛人士纷纷前来探佛。那时,灵隐寺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禅宗圣地。

南宋

绍兴五年(1135),灵隐寺改为“灵隐寺崇恩示亲”。高宗和孝宗经常去灵隐寺烧香,闲暇时还写书法。宋理宗将先琴寺原大雄宝殿更名为“黄觉殿”,并赐书“妙庄严域”二字。

大道八年(1172),宋孝宗亲临灵隐,玄慧远奏右曲,赐“盲堂禅师”称号,将法堂改名为“直堂”,并赐盲堂禅师“直堂”印章。

绍兴二十八年(1158),灵隐寺仿净慈寺建“田字寺”,雕刻五百罗汉。

元朝(1206-1368年)

从元武宗到大元元年(1308),宋理宗赐的“觉造寺”腐朽重建,历时四年,于元仁宗枣清源(1312)落成。

元顺帝郑智十九年(1359),寺庙毁于大火,损失惨重。虽然郑智二十三年(1363)方丈傅亮重修,但只修建了方丈室和伽蓝堂,灵隐寺的盛况已不在。

明亮的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召灵隐寺方丈回京,在朝野引起轰动。明太祖亲自封他为“十大高僧”之一,赐他一件金袍,并命他写下“义”、“尊本”、“尊道”、“尊圣”四条箴言。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提倡佛教,很快就以整风为名,对寺庙采取各种限制措施。灵隐寺十僧的悲剧再次降临,他们主动将宋代朝廷赐给的杭州、秀洲(今嘉兴)等地的一万三千亩寺田归还朝廷,避祸。明太祖很欣赏灵隐寺僧人的这种做法,于是将部分田地归还给灵隐寺。洪武三年(1370),灵隐寺失火,损失惨重。

洪武十七年(1384),慧明方丈重修黄觉寺,改名灵隐寺。由于一时资金短缺,佛寺内佛像直到永乐元年(1403)才进行塑化,由僧人和善人集资装饰佛天和各种供品。黄觉寺总是充满了灾难。宣德五年(1430),黄觉寺再次被烧毁。

宣德七年(1432),住持谭佑修建了左右翼门和侧墙玄关,后住持梁杰重修了黄觉殿。

正统十一年(1446),寺僧用弦指堂而建,堂额由张即之书写。此时寺内已修复弥勒亭、莲花峰亭、千佛殿、严斌水阁、望海阁、白云寺、松原寺等,规模略显陈旧。

隆庆三年(1569),整个灵隐寺毁于雷火,只剩下大殿。

万历十一年(1583)冬重修灵隐寺,历时五年。大殿仿唐代建筑,扁头柱48根,石柱16根,内廷改为“大雄宝殿”。

万历十八年(1590),重修理光塔,正殿建五百罗汉。三藏殿建在弥勒阁旧址,后为智通殿和方丈室。方丈室左边是妙应阁,右边是张寒题写的《佛斋选集》。

崇祯十三年(1640),灵隐寺遭遇了一场灾难,全寺大意失火。除了正殿和致知堂,其余都是朱荣出钱。

干净的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南巡杭州时游览灵隐寺。当时住持是惠帝,请康熙皇帝题写牌匾。康熙亲笔题写“云林”二字,于是灵隐寺改名为“云林寺”。后来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又录了游仙诗。

乾隆初年,方丈巨涛传承佛法,博学多书,佛学造诣颇深,受到朝野的高度重视。当时,广陆扬州的王来灵隐游玩,与巨涛一见如故。他捐资重建了大雄府和其他几十个厅、堂、亭、阁、塔、亭等。,并装饰500罗汉修复河间桥、龙洪洞、九峰径等。,总花费两万多两银子。从乾隆六年十月(1741)到乾隆九年十月(1744),历时三年。

乾隆年间,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65)

嘉庆二十一年(816)秋,灵隐寺毁于火。这项修复工程始于清道光三年(1823)七月七日,止于道光八年(1828)四月十六日。* * *用了137000多两白银,让灵隐“恢复了秃鹫的雄姿,恢复了名山之美”。

道光十四年(1834),阮元为浙江巡抚,对灵隐照顾有加。他主持朱与翁方纲的整合,并讨论了灵隐藏书,于是建了灵隐藏书馆。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入杭州,大部分寺庙被毁。灵隐寺只剩下天王殿和罗汉堂。灵隐藏书中的大量珍贵文物流向民间,甚至消失。

宣彤二年(1910),重修英雄大会堂,高十三尺五尺。建造这座寺庙的木材是清廷从美国购买的。最初是用来修缮颐和园的。因为局势不稳,无法整修,所以运到杭州修建灵隐。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六年(1917)修建大悲亭。

民国二十五年(1936)冬,罗汉堂毁于大火,天王庙里只剩下韦陀的木刻像。

民国26年(1937)11月,日本侵略军入杭,灵隐寺客房、加拉帕戈斯庙、范翔亭、东山门等因半夜未能在火中止步而被毁。

建国后

解放后,灵隐寺大雄宝殿被白蚁啃食,大雄宝殿中部坍塌,佛像被压毁。1952年夏,由民政部门组成的“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修复委员会”主持修复工作,由政府出资。两年多后,正殿完工。大雄宝殿佛像的塑造也是当时的总理周恩来亲自指示的。

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于当年6月开始全面改造,耗资11.3万元。寺内佛像全部镀金,石塔、建筑保护修缮,飞来峰造像修复。本次修复工程结束于1980。

1982年实行“双轨制”,对外实行“十方丛林制”,对内实行民主管理,成立寺庙管理委员会。在经费来源方面,通过实行“票制”(香花券)。

1987年实施的灵隐寺总体规划(即十年规划),在杭州市佛教协会的支持下,以院缘起、云继位、体严两阶监管大众,受到海内外众多佛教弟子的保护和关怀。大雄宝殿全面翻新,佛像重新镀金。

65438年至0998年,木鱼大师成为灵隐寺住持。他带领一些有才华的僧人,充分发挥佛教的优良传统,按照《伽蓝条例》进行深度整理,改善了古寺的庄严气氛,重修了佛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