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底是什么?梦和现实是对立的吗?

心理因素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医家不仅认识到身体因素和生理因素可以导致做梦,而且认识到心理因素可以导致做梦。有哪些心理因素会引起人的梦?从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医学家的评论来看,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性格都会影响梦的产生和内容。但更多讨论的是思维、情感、性格对梦的影响。(1)思考通向梦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白天充满思想,夜晚充满梦想。东汉王符认为:“人思则梦之;如果你担心,你就会梦到它。”他补充道,“我白天黑夜都在想,但我晚上会梦到它。”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夜是梦。”列子也认为“白日做梦”和“夜间做梦”是密切相关的。明朝的熊伯龙也认为“至于梦,更多的是‘思念和思考’造成的。天天想,晚上做梦。”当代思想家王廷相也说过:“梦、思、缘、心之感。”也就是说,梦可以由思维、感知和记忆引起。也就是说,王廷相认为整个认知过程都会引起梦。如前所述,他把晚上做梦看作是白天“思考”的延伸和延续。所谓“醒前思,醒后梦,梦后思,梦后思”。他补充道,“思考在扰乱白天,梦境在扰乱夜晚。”(2)情绪导致梦境。东汉王符提到的性情之梦,《列子》提到的欢喜、恐惧、梦魇之梦,都是情绪引起的梦。晋代的张展也说过:“白天无情地想你,夜晚无梦。”明代的熊伯龙在承认思维导致梦境的同时,对情感导致梦境也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比如他说:“唐玄宗祈坛,梦见轩辕大帝;宋叶紫沉溺情色戏,梦见女人互相骂;谢朓的梦句,李白的梦笔生花,都是悲喜交加所致。”(3)性格导致梦想。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的性格对梦的内容有很大影响。正所谓“仁者梦松柏桃李,义者梦刀剑兵金铁,善礼者梦筐豆,智者梦江湖,善信者梦山野元野”。这段话既说明了梦必须依靠经验,也说明了梦对人的性格的依赖。王廷相认为,有“自大小气心”的人,会在梦想中争取力量,争取胜利;而有“渴望之心”的人,也会在梦中追求商品和利润。总之,不同的性格对梦中的内容有不同的影响。做梦是一种异常的精神状态,具有周期性特征,发生在睡眠期间。梦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现象,做梦的机制至今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一般认为,睡眠时并不是所有的大脑皮层都处于非活动状态,部分大脑皮层细胞仍处于活动状态,有时会受到白天活动时记忆痕迹和情绪波动(如焦虑、恐惧和惊讶)的影响,从而产生梦境。梦的心理特征一个典型的梦的叙述往往包括幻觉、妄想、认知异常、情绪强化和记忆丧失。梦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完全成形的幻觉想象,在视野中占绝对优势。在大多数梦境中,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的叙述也很常见,味觉和嗅觉的幻觉想象较少,而疼痛的幻觉想象非常少见。梦的特点是明显的不精确、不连续、不可能和不和谐。在梦中,很久以前的人、图像和事件可能会被密集地回忆起来,关注的事情往往会被编织成怪诞的、转瞬即逝的梦境结构。因此,梦本身可以视为记忆增强,这与梦结束后无法还原梦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增强记忆的梦是有失忆的。当受试者在梦中被唤醒时,梦的大部分心理活动都被遗忘了。梦与快速眼动睡眠梦的联系主要发生在活跃睡眠中。在快速眼动睡眠中叫醒儿童或成人,其中约60 ~ 90%的人抱怨在醒来之前在做梦。这远远高于未被主动睡眠唤醒的人群(1 ~ 74%),分布更为集中。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器官功能的变化(如快速动眼期、心率和呼吸的变化)可以理解为快速眼动睡眠与梦的生理关系,或者说在主动睡眠中做梦有更多的心理和生理基础。

记得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