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角度分析多媒体

今天,人们谈论的多媒体艺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视频、声音、文字相结合的超文本,不仅可以链接到无穷无尽的其他文字,还可以通过各种路径进入,它提供的交互性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多媒体艺术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具有很强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表现为通过多媒体艺术构建虚幻的幻象,对当下问题的虚幻假设和虚构;第二,它是深刻的概念性的。这种观念性的表现是艺术家通过声音艺术、影像艺术、互动装置和摄影传达的观念艺术;第三,具有广泛的宣传性。多媒体艺术借助电视、视频和网络积极参与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对大众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影响。第四,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普及性。多媒体艺术往往善于抓住时尚话题和文化热点问题,及时、有效、快速地进行报道和传播,其艺术符号很容易与流行文化对接,从而成为一种具有前卫和前卫感的艺术风格。目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特点。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探索,多媒体艺术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才能与现有的艺术形式更好的结合。以下案例用于分析当前多媒体艺术的应用现状。

大型广场表演(多哈亚运会开幕式)案例分析

15多哈亚运会开幕式是一场震撼的开幕式,28亿美元的巨额投资,比上届釜山亚运会开幕式多了近10倍。本次开幕式无论从整体技术水平和表现形式,还是充满高科技手段的创新制作,都堪称“亚运会历史之最”,在多媒体的运用上也是前所未有。为开幕式特别设计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LED显示屏,总尺寸为10标准篮球场,长157米,高38米。在开幕式中使用这种屏幕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它将以前的地面画面扩展到立面空间,给人以绝对“立体”的视觉震撼。同时为表演提供了第三空间舞台,丰富了内容演绎的空间。设计师在媒体和演员的互动上也下了很大功夫。第一个场景:生命之海的风暴场景,因为主角捡到了珍贵的珍珠,水下怪物对他的船发起了攻击。怪物的形象出现在会场外的大屏幕上,而主角则在赛场中央的船上。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却向观众传达了同一个故事。大银幕形象和演员的互动也很饱满。图像中的怪物挥舞着钢叉,发出火焰(均出现在视频图像中)。当火焰移动到屏幕边缘时,它实际上从接缝处发出了火焰。火焰沿着铁丝轨道击中了场地中央的表演船,船立即起火。图像中的怪物看到船着火时兴高采烈,然后发出更多的火焰攻击船。这时,影像中出现一只鹰,与海中怪物搏斗。最后怪物被老鹰打败了,老鹰飞到了屏幕边缘。然后一只鹰的机械装置在空中盘旋。最后机械鹰救出了船上的主角,与演员的互动告一段落。在这场演出中,充分发挥了银幕上的形象与演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也将整场开幕式演出推向了高潮。

大型演播室案例研究:2007年春晚

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表演相当精彩。观众之所以能看到精彩的节目,与舞台的整体设计是分不开的,其中的亮点就是后区和舞台两侧的高清大屏幕。2007年春晚的舞台上,一组组的背景大屏随着节目的进度变换着主题,成为演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央视春晚确定了一个全数字化的舞美方案,将结合彩屏和大屏幕。它有以下优点:第一,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差距。通过大屏幕,可以将很多场外的视频资料融入现场效果,比如省内地方电视台的视频资料。通过大屏回放,可以在场内场外完成一次互动。第二,丰富舞台效果。彩屏的应用可以使背景效果动起来,给人以视觉冲击,使整个场景气氛更加活跃。第三,数码舞美也可以给现场舞蹈一些情感上的补充。数码舞美甚至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成为一段时间的主角,丰富舞台元素,给现场歌舞表演一定的情感补充。第四,数码舞美配以合适的效果装置,让舞台真正动起来。

舞蹈《小城雨巷》从创作层面来说是一部非常艺术化的作品,富有美感和诗意。舞者一步一个脚印,仿佛走在一条小巷里,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背景有大屏幕的诗意小镇,在现场色彩和道具的支持下,很容易产生一种雨巷小镇的意境。

在这个节目中,如果镜头一直遮住演员,不露出舞台口,会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难想象这是在舞台上的表演。

蒙蒙细雨,长长的小巷,大屏幕,作为舞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节目的情境起到了极大的烘托作用,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也增添了些许惊喜。静态画面向动态画面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大屏幕的优势。这是本次春晚的一大亮点。

追求明亮的超大画面、纯净的色彩、高分辨率的显示效果,一直是人们视觉体验的潜在需求。从指挥控制中心、网管中心的设施建设,到视频会议、学术报告、技术讲座、多功能会议的召开,人们对大屏幕、多色、高亮度、高分辨率显示效果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传统的电视墙很难满足人们在这方面的要求。近年来,快速兴起的大屏幕拼接投影显示技术正逐渐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有效途径。高科技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新媒体的出现给观众带来了更高质量的感受。

戏剧舞台“马歇尔的幻觉”个案研究

如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戏剧舞台已是一种普遍趋势。马歇尔的幻觉是一部多媒体舞台剧。这部作品的演出在欧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它利用高科技让演员在电影银幕和舞台之间进进出出,通过演员的身体和形象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一场“幻觉之旅”。它巧妙地、充满激情地将戏剧与电影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了奇特的视觉体验。

主要情节是这样的:马歇尔,一个天性开朗幽默的农民艺术家,在一种病毒侵入他的大脑时,正无休止地抱怨着一切,这使他歇斯底里。他对释梦者的抱怨没有任何效果。别人只是安慰他,梦中的幸福一定会到来。不知道是别人还是他自己有问题,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马歇尔决定去看看可能会帮助他的人。一个朋友在他耳边小声说了一个名字和一个地址,但听众听不到,只知道可能是心理医生。

马歇尔来到医生的候诊室,多媒体图像和戏剧的结合在这里开始了。(屏幕上)有一位女士坐在那里,他们开始了一段对话。戏剧和电影中的人物互相凝视,交谈,但在文字之外,马歇尔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那些奇思妙想不断扰乱他的精神(这些思想会闪现在屏幕上)。在对话的过程中,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马歇尔分裂成了两个自我:一个是热情积极的,一个是消极易怒的。护士来通知他们“医生”要迟到半个小时,屏幕上的女士利用这段时间去购物了,留下马歇尔一个人。

故事的核心从这里开始:舞台上出现了两个马歇尔,一个在银幕上,一个在舞台上,一个虚一个实。现实主义的马歇尔随后意识到,屏幕上的等候室和他自己的舞台一模一样。然而,现实中的马歇尔越是消极地对待一切,屏幕上的虚拟马歇尔就越显得冷静、热情,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从另一个积极的角度给现实中的马歇尔思考过的问题以新的视角。这两个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虽然他们有相同的记忆和回忆,但他们对现实的态度使他们彼此对立。虚拟马歇尔的未婚妻出现了(真实马歇尔的女主角),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马歇尔立即开始祈祷,并创造了浪漫的灯光效果和舞台布景,但无济于事,女主角根本没有认出他,转身离开。他渴望弄清楚这种错觉从何而来,为什么存在。于是两位元帅合二为一,重新组成一个个体,追溯到更远的过去。一张巨大婴儿的照片出现了。他走进照片来找回记忆。就在他要记起一切的时候,那位女士回来了。

这时女士告诉马歇尔,他来看的人其实是自己,候诊室就是她的治疗室。她其实并没有离开,而是躲在观察镜后面!从戏开始就摇摇晃晃的角色来到等候室,一起转身向观众打招呼!马歇尔喊道,这不可能是真的。他不是在演戏。这个候诊室是真实的。迷茫的马歇尔分不清剧中的内外,陷入了绝望的无底深渊。那天晚上我们在屏幕上看到观众进了房间,演出正在一个候车室里进行。马歇尔仍然被囚禁在自己的幻觉和幻想中,那条能把梦境和现实分开的线索已经消失了。马歇尔尽力让这个女人走出他的梦,那个囚禁她的画面。两个法警在他自己身上再次对立,他不得不回到婴儿的照片上去寻找真相...

多媒体戏剧借用舞台上的巨幕,彻底打破戏剧舞台的虚实空间。尤其是空间多媒体的应用,随着演出的进行,信息量很大的多媒体在灯光的配合下得到转化和丰富,使整场演出饱满。可以说,在特定的舞台空间结构中,声、光、电的效果有助于实现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享受和精神震撼。在剧中,赫罗尼不仅要做演员、歌手、舞者,还要与电影银幕上的另一个“我”进行时空对话。最神奇的是演员在舞台和银幕之间自由穿梭,真人和形象瞬间变换。剧中的电影有时从黑白变成彩色,有时从写实的图像变成flash动画,就像变魔术一样。正如欧洲戏剧运动的改革家阿道夫·阿皮亚(Adolf Appiah)曾在《音乐与舞台艺术》(Music and Stage Art)一书中所说:“只有建立在剧情和外在形象基础上的布景,才能使观众直接体会到戏剧所包含的心灵和灵魂。”多媒体在戏剧中的应用,创造性地运用舞台艺术特有的艺术语言揭示其主题和内涵,在剧中,戏剧、电影、音乐完全融为一体,它们都成为作品的表现形式。写于2003年的《马歇尔的幻想》是多媒体戏剧的代表作和总结性作品。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个案研究

2007年,央视热播纪录片《大国崛起》中使用特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碰巧和水晶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一个项目上的接触,从里面了解到一些信息。在这里,我将对本片的特效部分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在世界近现代发展史上,出现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大世界强国。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各自的辉煌。央视经济频道历时三年制作的大型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展现了这九个国家成为强国的道路。

这个项目的特效是由水晶石的电脑特效部门完成的。他们参与了50多分钟的特效制作,包括前期测试和一个* * *的制作,耗时5-6个月。特效中不仅有纯三维制作,还有结合实拍的三维、二维制作。使用的常规技术有海洋、流体、粒子等。在制作过程中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大量的调试时间才能达到海洋的效果达到导演的要求。

海洋的效果是用MAYA自己的函数。技术早,难度大,主要是场景很大。整个场景完全是三维实现的,没有和真实的海洋结合。国内其他公司也做了类似的三维海洋,但不是很精美。《水晶石》主要考动力学,流体,粒子。经过和导演不断的沟通,不断的测试,终于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海水碰撞船体溅起水花的感觉更真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效果。水晶石花了很多时间实现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向观众传达设计的信息,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保持视觉的连贯性和一些新鲜的感觉,让观众看到,思考和享受。

在攻占巴士底狱的场景中,一个镜头有三个穿越。从二维油画推进到三维,又转回二维油画。镜头的移动和摆放被严格控制,短小的细节被穿插成一个长镜头。三维镜头表达很自由,可以弥补一些实拍达不到的效果。

设计思路如下:镜头开头,拍路易十六的笔记本,“星期二,14,什么都没有”;打开的是著名的油画《巴士底狱》。继续往前推,油画转换成三维的巴士底狱场景,愤怒的民众和民兵向前移动,镜头滚动,爆炸和烟雾笼罩...当镜头从硝烟中推开,巴黎的革命人民占领并开始推倒象征封建帝制的巴士底狱;镜头拉出来,被拆除的三维场景转化成另一幅油画。

制作人的具体工作就是从这两幅油画的确定开始,寻找当时巴黎和巴士底狱的画面,以巴士底狱为原型建立三维模型。然后设置相机动画,这是一个比较难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为了使三维拍摄角度与油画重合,制作人员以纯手工调整的方式调整摄像机,并根据三维模型与油画的差距不断调整模型材质和造型,从而得到一致的画面构图效果。另一个问题是,三维模型虽然与第一幅油画匹配,但与第二幅油画相差甚远。最后,制作方通过模型动画调整构图问题,即对巴士底狱的三维建模设置关键帧动画,使其与开头的第一幅油画相匹配。当镜头转到第二幅油画时,模型已经动画化,与下一幅油画完全匹配。

在特效方面,《大国崛起》是中国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整部影片中穿插了许多二维和三维的特效,从视觉和听觉上增加了冲击力和感染力,给观众一种像外国大片一样的耳目一新的感觉,为纪录片这种相对简单枯燥的影视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这也是多媒体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

标签

中国多媒体艺术经历了从模仿到原创、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正在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多媒体艺术是当代信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技术对于多媒体艺术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增加了艺术表现形式,还能达到许多普通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然而,最重要的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构建多媒体艺术的“形”,但艺术家的探索和创新最终赋予了多媒体艺术独特的“神”。未来的多媒体艺术将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是未来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技术将与更多更新的技术融合,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内容将更加丰富。现在它的技术改进和创新与计算机的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多媒体艺术依附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今天的多媒体艺术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我们更有创造性地去思考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