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平头,小脸,又丑又土。你想象不到他是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就是这位平凡而质朴的老人,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目前,在中国,一半的稻田播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水稻有60%来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什么样的力量将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影响着6543.8+06亿人的命运?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袁隆平在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坚持杂交水稻的研究并最终取得成功?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人生的简称。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从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开始,袁隆平开始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是有世界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项就是证明。如果答案是“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一个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说不完的故事。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用“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给予了精辟的回答,并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到1966,我一边在农校教书,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择表现优异的植株,找种子播种,看第二年的表现,从而筛选出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称为系统育种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1962我在一块地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它的耳朵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我没有放手。第二年,我种下它,努力耕耘,希望有个好收成。没想到,我失望了。重新长出来的稻子高高低低,穗大小不一。这时候大部分人觉得失败了就放弃了。我坐在山脊上,想知道为什么我失败了。我以为第一年选择的是自然杂交,不是纯种,所以第二年遗传性状就分离了。如果按照原种的产量计算,亩产可以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受到了启发。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从那以后,我就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谁能想到,一场关系到中国6543.8+0.6亿人吃饭问题的伟大探索和成功,始于袁隆平的一个想法,终于诞生了。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投入了一切,包括知识、汗水、灵感和心血,都是为了梦想中的杂交水稻。在研究初期,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在1964到1965的炎炎夏日,在烈日下大海捞针,在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植株。

身体疲劳是其次,学术权威的质疑和反对让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因素已经被淘汰,而且大部分是优良因素,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科学道路上的挫折与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与破坏,所有的艰辛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和知识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

1966年,袁隆平经过两年的艰苦实验和对水稻雄性不育植株更多的感性认识,对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整理,写出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雄性不育》,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四期上。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始,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水稻育种课题的开始,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全新研究领域。在此后的30多年里,他在杂交水稻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杂交水稻神话。从1976到1999,中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加水稻产量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中国只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他在华夏古老土地上的学识,完成了华夏人千百年来向往的梦想,书写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6月,1999“袁隆平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至于技术和知识的力量,恐怕很少有人比袁隆平有更深的体会。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1亩平均增产400斤,推广1万亩每年增加粮食产量400亿斤,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规模省份的粮食总产量。而我只需要国家投入10万元用于超级稻研究。所以科技进步的好处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有多大呢?我告诉你,它有很大的潜力。理论上,水稻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我国水稻平均亩产约800斤,仅相当于光能利用率的1。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也就是2?5%左右,也就是说亩产量翻了一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推广后,预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将提高到1200 ~ 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更先进,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未来,有可能实现3%的光能利用率,届时中国6543.8+0.6亿人的吃饭问题将得到解决。你觉得科技的力量很大吗?”

小时候梦想就诞生在那片美丽的园田里。

然而,回顾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可能没有人想到,他之所以义无反顾地选择农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仅仅是因为小时候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美好。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江西德安。他的童年和青春期主要是在武汉和重庆度过的。对于这样一个在大城市长大,从小上教会学校的人来说,他在壮年的时候违背母亲的意愿选择学农业,真的是出乎意料。

“大概6岁的时候,我去郊游,去了武汉郊区的一个园艺场。花园郁郁葱葱,开满了芬芳的花朵和一串串鲜亮的果实。我觉得太美了!我长得太美了,当时就想,以后一定要学农业。”

没有远大的志向指引国家,没有昂扬的志向成就事业,只有简单的告白,只有对美的特别理解和无怨无悔。时隔60多年,袁隆平回忆起当年的感受,依然双目灼灼,神采奕奕。可见当年那个花果烂漫的园子,在国家大事风雨飘摇的艰难时刻,深深触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这段美好的记忆成为袁隆平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和梦想,从此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这种美好的永恒,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改变了6543.8+06亿中国人的命运。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的袁隆平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为的是追寻自己的梦想。

在安江农校,呆了19年。回顾在安江农校的教学生涯,袁隆平感触颇深:“我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所以在以后的作物育种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袁隆平以超常的努力完成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一场噩梦般的饥荒终于促使他全力以赴去编织杂交水稻的梦想。安江农校成为袁隆平腾飞的起点。

一生的奉献,是为了克服记忆中的噩梦饥荒。

20世纪60年代初,一场罕见的饥荒席卷中国。安江农业学校安静的校园也不能幸免。袁隆平对这个痛苦的现实深感不安。在这种情况下,青年袁隆平响应党的号召,带着同学们来到千阳县喜洲公社修建大队支农。生产组长总是满怀期待地对他说:“袁老师,听说你在进行科学实验。如果能研究出亩产800斤、65438斤+0000斤的水稻新品种,那该多好啊!”我们不会害怕饥荒,痛苦的日子会过去。”老船长的话再次唤醒了袁隆平藏在心底的童年梦想。从那一刻起,他就把“人人不饥”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三年困难时期,我见过有人饿死倒在路边,倒在田埂上。许多人因为饥饿得了水肿病。当时我们农校的老师都被派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集体食堂,我们吃的食物是一大锅红薯藤,用一小杯油煮的,和猪食差不多。米饭是双蒸饭,用水蒸两次,米饭看起来很大。吃一会就饿了。你整天想要的就是吃一顿饱饭。

“人类能战胜饥饿吗?我认为饥饿问题主要可以通过科技进步,和平的环境,农业科技的不断研究和提高来解决。我是学农业的学生。我每年都做一些高产育种的研究。每天都在想,晚上做梦。我曾经做过一个好梦,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种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有扫帚那么长,颗粒有花生那么大。我们的一些朋友累了,坐在稻穗下乘凉。”

回忆起那一年的灾难,袁隆平济世的情怀和对生命真诚的关怀和爱护,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一个伟大科学家内心的崇高和博大。

梦当然只是梦。为了通过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一步步接近这个梦想,袁隆平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投入到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难题中。不为别的,就为了让现实中落后贫穷的农村变得富裕美丽。为此,他经历的艰辛和磨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坚持了几十年,努力尝试,“真的,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有点笨,要找就一定要走到最后。”他一直这么说,也一直这么做。杂交水稻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培育杂交水稻是他生命中最强的音符。

对于一个几千年来饱受贫穷和饥饿之苦的民族来说,拥有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来帮助解决吃饭问题是一大贡献。难怪有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的“神农”,而国际同行则称他的研究为“全人类的福音”。他多次获得国内外顶级奖项,并担任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命名的股票隆重上市。安江农校的一名普通教师袁隆平,终于登上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殿堂。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梦想着辉煌、荣耀、名利,但这丝毫没有改变袁隆平。他一直热爱着杂交水稻事业。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还是分秒必争地守着养殖基地。他满脑子想的都是他的实验和他的杂交水稻。

“通过科技进步,现在我国常规水稻平均亩产700斤左右,我们培育的杂交水稻平均亩产800斤左右。我们正在研究一种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将达到1500 ~ 1600斤,预计2 ~ 3年培育成功,届时将把我国水稻产量推上一个大台阶。我们‘超级’水稻的种植非常紧张。无论我在哪里,基地都要求每三天上报一次数据,以便我随时分析情况。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1998期间,国资委对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确定其价格达到1000亿元。对此,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各方面给予积极评价,被誉为中国知识经济风暴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真正到来的标志。

“农平高科”上市后,社会上有人说“袁隆平一夜之间成了亿万富翁”,他却很淡定,一笑置之。他仍然像往常一样在试验田里奔跑。

“在我有生之年,我还有两个大愿望:一个是成功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大规模应用于生产,从而解决21世纪中国谁来养活的问题;再一个就是让杂交水稻从中国更进一步走向世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虽已年过七旬,袁隆平仍对杂交水稻念念不忘;虽然园艺场的美丽和缤纷已经消失,但纯粹的美丽和简单更能揭示一个科学巨人所特有的崇高品质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