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战争中,从东北到华北,为什么只能取山海关?

山海关是中国长城三大关隘之一,也是明代长城东端的起点。平日里我们常说的关内关外?接近?就是山海关,西临燕山,东临大海,所以叫山海关。山海关是辽西走廊,北面通往辽河平原,南面通往华北平原。山海关在此,地理位置不言而喻。

那么,山海关是东北到华北的必经之路吗?答案当然不是。这里可以举个例子,就是明朝后期,从公元1629年(明崇祯二年,清聪三年),清军五次破关。

在这五次中,清军绕过蒙古,从山海关以西的其他防守薄弱点入关。其中的几次入关,对当时的明朝廷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比如清军第一次选择从大安口、龙井关、喜峰口破关,攻取遵化,然后绕过通州,到达京城城下。从突破口到首都,清军只用了一个月。明朝勤王之师陆续抵达清军,不得不北撤。然而,这次入关尝试让清军尝到了甜头。他们不仅缴获了大量财物,还在战场上杀死了赵率教、满贵等明朝著名的反清将领。袁崇焕也是在这次入关后被崇祯杀死的。

此后清军五次绕蒙古破关。除了上述的大安口、龙井关、喜峰口外,他们还选择了从居庸关、古北口、强子岭、将军石关、青山关、冷口、黑鱼关等地突围入关,大肆劫掠。其中,1638年,清军的进入造成了帝国名将卢象升的死亡。

清军数次绕过山海关,突破长城防线,突入大明腹地,无疑是对大明朝廷最沉重的打击和最严厉的警告。但实际上,清军的几次入关虽然给大明朝廷带来了极大的恐慌,但不足以威慑明朝的统治基础。为什么?因为清军虽然有入关的能力,但是入关后不能保持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不能继续扩大成果。当时的清军,本质上和流氓是一样的。那是一场玩枪换地方,打完就走的游戏。而清军的原因呢?来去匆匆?不是他们天生擅长做这个,喜欢做这个,而是他们不得不做。原因是山海关一直牢牢掌握在明军手中,稳如泰山。

清军虽可绕过山海关,经蒙古突破长城防线,但由于路途遥远,清军后续补给困难,兵力难以为继,无法做好长期持久作战的准备。尤其是如果明军部署重兵防守关隘,入关的清军将有被围困和歼灭的危险。清军兵力已经不足,与明军的几次大规模战斗都是在平原地区进行的。如果

如前所述,清军之所以能够绕过山海关南下,完全是依靠蒙古,因为长城的北部是蒙古各部,明长城本来就是用来防御蒙古人的,所以蒙古人对长城的关隘和明军的防御有非常详细的了解, 于是清军会不惜一切代价或通过联姻或讨伐的方式拿下蒙古各部,只是在蒙古向导的指导下才数次破关。

但由于燕山山脉位于长城北部,清军最引以为傲的骑兵作战能力被大大削弱。正是因为燕山的存在,才凸显了山海关的重要性,因为燕山到了山海关就戛然而止了。因此,山海关驻扎的地区是马平川的一片平原,最有利于骑兵的进出。清军只有拿下山海关,才能全力南下灭明。这也是努尔哈赤以来,清朝皇帝不惜一切代价死在宁远、锦州的原因。

广宁失陷以来,锦州和宁远是明军驻守山海关外的两大军事重镇,也是镇守山海关的两大军事要塞。若破山海关,必先去锦州、宁远,否则清军将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随时有被包围的危险。

所以,山海关不是从东北进入华北的必经之路,但如果要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必须走山海关。当然除了山海关还有一条路。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能搞清楚是哪种方式?这里边肖给你一个提示,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