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到处都有城隍庙?城隍庙到底是做什么的?
二、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之神的庙宇,有些地方也叫城隍主。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拜的重要神灵之一,大多由对当地人民有贡献的名臣、英雄担任。在中国民间和道教中,它是守护城市的神。
第三,城隍是神话中守护城市的守护神。在中国的古代城市里,城墙一般都是用泥土建造的。城墙周围挖有壕沟来保护城市,有水的叫水池,没水的叫路边石。因此,这种保护城市的护城河被称为“黄”。
“城隍”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丰》:“城隍还原为城隍,故不用师”;《易经》中也说:“城破,命乱”。这里的“城”,指的是“城墙”,“城墙”,“城墙”,指的是城外的护城河,也就是护城河和城墙。意思是如果城墙倾覆了,就是混乱的征兆,当政者就该收手收手了。
第四,起源
1,镇神,源于古代对城市的水(神)祭祀,是儒家周公中的八神之一。
2.“城”本来是指挖起来的高墙,“铲”本来是指没有水的护城河。为了保护城中百姓的安全,古代人造城建造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护城河和护城河。他们认为一切与人民生活和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所以城市和城市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将其纳入自己的神祗,称其为斩邪护国之神,掌管冥界亡魂。
3.早在周朝,每当丰收之后,除夕之夜,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个神是水神,水神是城隍。
在汉代,纪信营救刘邦的故事在历史学家项羽的传记,高皇帝历史的第一本书和相关的地方材料中有所叙述。刘邦称帝天下后,赏赐并封纪信为黄袍,在上林苑(今王曲镇)选择了自己狩猎和休息的地方,修建了大庙,供奉祭品。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来成为庙会。据说在“文景”皇帝时期,为了顺应民心,加强统治,将纪信奉为城隍,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据史料记载,王曲祭祀城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比芜湖城隍城隍之主周瑜、东吴、三国、城隍庙早四百年。
唐朝时期,中国的城隍信仰相当普遍,许多文人,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写了诗和祭祀城隍的诗。因为在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人们希望那些官员能为人民做主,同情人民的疾苦。因此,他们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尊敬,在他们死后,他们把他们当作城隍崇拜。比如苏州拜春,杭州拜文天祥,上海拜秦玉波,桂林拜苏建。
明朝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对大城隍很感兴趣。因为出身于土地庙,所以对土地神的老板非常尊敬。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分为都城、府、州、郡四级。于是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城隍庙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朱元璋说:“如果我们联合了城隍之神,人们就会知道,就会害怕。人如果害怕,就什么都不敢做。”。
扩展数据
(1)城隍神,有些地方也叫城隍主,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拜的重要神灵之一,也是儒家周官的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仰的守城之神。
(2)城隍是冥界地方官,职权相当于冥界县令(是真正负责长寿惩恶的负责人的官职,不是神,故称为城隍判官等。).所以城隍与城市有关,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3)镇神是由古代儒家祭祀,道教发展而成的地方守护神。城隍原指护城河,班固《两都序》:“京师修宫,城隍深。
(4)“祭祀城隍之神的规矩,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城隍信仰兴盛。宋代被列为国家祭奠仪式。在元代,它被命名为祝福圣王。明初授予世界城隍神称号,分为王、公、侯、伯四类。18岁祭祀,国王和郡县负责。明太祖此举的意图是“审判人民的善与恶,并使之成为福祸,使秘密行动不能幸免”。
(5)功能:
1.守护神:守护城市和国家。
2.正义之神:掌管生者和死者,奖善罚恶,生死之运,增进幸福和利益。
明清以后,城隍成了神的官位,而不是神。省会城隍是省级行政区供奉的,相当于亡灵总督。城神相当于死人中的县令,县神相当于死人中的县令。各地的城隍都是由不同的人任命的,甚至是当地人自己选出来的。选择的标准是为国捐躯后英勇就义的人,或者是按照儒家标准来看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百度百科-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