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人士如何看待灵修?
作者:秦楠,心理咨询师。
我的态度是这样的。最后一段摘录在这里:
”但卡巴金本人对“修行”颇有微词。他在《正念》一书中指出,精神陈述隐含着“我比你高贵”的潜台词,从而加深而不是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人们“因为执着于灵性的真理而做出很多伤害,甚至躲在灵性的外衣下伤害别人来满足自己的胃口。“与此同时,精神观可能成为人们逃避生活的借口,因为它假定存在一个高于现实的世界。人们“用灵性来逃避痛苦、责任和活着的生活,为一厢情愿的想法火上浇油。"
修行和打坐的区别或许可以解释修行最大的问题。现实生活应该包括痛苦和快乐,挫折和欢乐。所有的成长和进步只能来自于对生活本身的投入和脚踏实地的改变。然而,修行是太高的承诺,太低的实现,一个虚构的世界,一个引诱我们远离生活和皇帝的新衣的企图。"
但我必须补充一点,我对修行一点都不熟悉。有机会我想体验一下。
@杨铮,对于所有的哗众取宠,骗钱骗感情,我觉得挺无奈的。喜欢就信吧,但是不要涉及心理学,让大家觉得学心理学的人跟我说心里话跟棒子一样,真的被各种认为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棒子已经整晕了。一秒读心术呢,和…
全部显示
@杨铮
对于所有的哗众取宠,骗钱骗感情,我觉得挺无奈的。喜欢就信吧,但是不要涉及心理学,让大家觉得学心理学的人都像魔术棒一样。
说起来我的内心,真的已经被各种认为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已经被彻底击晕的人给镇住了。一秒读心术是什么东西?这是怎么回事?摔倒。
题目是“心理学专业人士如何看待灵性?”是修行,不是气功,也不是金钟罩和十三太保。王林最多也就是抓一抓,根本算不上。神棍不好怎么还回去修行?别开玩笑了。
灵修这是维基百科的灵修概念,仅供参考。所以从这个词条的标题可以看出,修行和心理学完全没有关系,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行为。
从题主的提问来看,我觉得我想问的是灵修中的理论和心理咨询有什么关系,因为如果灵修有关系,那只能和心理咨询有关系(你想象不到灵修和心理测量统计的关系在哪里,因为一个数据表已经把灵修爆了,灵修也拿不出测量表)。那么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问题,心理咨询是心理学应用的一部分,而不是心理学的全部。所以,我只能从咨询的角度和你谈谈这个神奇的东西。
人在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之前,如果有心理障碍和困扰,该怎么办?
心理学脱胎于哲学,这无可厚非,心理学也该正式成为科学,彻底脱离哲学,进入科学殿堂了。但是,当弗洛伊德、荣格、铁钦纳等都不存在,当心理学只是古希腊哲学家群体中探索生命意义的话语,我们有了心理障碍和困扰怎么办?怎么破?没办法,那时候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走亲访友之后,不得不求助于神灵,向祭司祈祷,向神灵期待,向祭司寻求神谕等等。那时候,只能这样了。然后有人会把世界上的这些问题都收集起来,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结果有人说这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了!放下我的执念,大批追随者高呼放下你的执着和偏见。还有人说,这是因为我们太注重过去,而失去了现在。我们要关注当下,关注自己。嗯,另一派说我们应该关注当下,关注当下。这时候有人说,我们内心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没能做到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要与自然协调,自由呼吸(呵呵呵?不用说,大量的人会重新开始与自然和谐相处。你不能说这些人没有解决问题。他们确实解决了很多人的心理问题,虽然有时候只是把他们从一端推到另一端,用他们的人都说好!
那又怎样?没有心理学,没有心理咨询的时候。人的心理问题基本都是这样解决的。心理学之后也不能一味的攻击否定之前的方法吧?当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才是正确的态度。纵观近年来心理咨询在中国的本土化,以及以东方文化为基调的心理咨询流派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我们可以理解,我们要为过去所做的,就是客观地审视其成分,把好的提取出来,纳入科学体系,使之更好地为人服务。
心理学之后,应该怎么去看灵修?
在心理学诞生和心理咨询形成之后,我们在西方可以看到,很多人选择心理咨询并不是盲目相信上帝可以拯救他们,而是把基督教作为自己的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信条存在。在心理学日趋成熟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种修行的出现。为什么?为什么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没有打着科学的旗号去打压一切修行和伪心理学?因为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作为科学和精神实践,本质上是不同的,这几乎是两者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没有冲突的双方没有必要以一种你死我活的心态来看待对方。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基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精神实践和基于宗教的行为(精神实践我实在描述不出来)之间并不存在真理与谬误的绝对对立,而是各有所需。
比如,在心理咨询中,人本主义强调无条件、主动地关注来访者,不要给来访者贴标签。修行中同样的理念,就是多关注人本身,不要执着,放下我,抓住我。其实这两点是相通的,唯一不同的是心理咨询强调心理咨询师在使用这些技术时始终保持客观的价值中立的引导。在修行中,上师希望获得弟子的崇拜和无条件的信任,是一个引路人。这是非常不同的。指导和被指导是两个世界。
除此之外,灵修中还会有瑜伽和一些身体放松练习,这也类似于行为治疗中的一些放松练习。而且通过舒缓的音乐和适当的运动可以缓解人的情绪,减少焦虑,这是事实。
其实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很多人对修行、心理学、心理咨询都不是很清楚。
对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如果我们不正确对待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它们都是科学,不能和精神修行相提并论,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在认知清晰的状态下,灵性、心理、心理咨询之间不存在混淆的可能,界限界定得极其明显。觉得是一样的。要不要想想你眼中的心理学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对了,不负责任的出版社几乎不忍心直视心理学的普及,比如解梦,一秒读心术,天天读弗洛伊德,天天学心理学,这些都给了心理学的标签。这些是什么?
对于修行:有多少人其实是修行=封建迷信。我对修行的不完全理解,对公共话语的轻率接受,导致对修行的刻板印象,会自动等同于封建迷信。你见过这么封建迷信的出版一本书,办一个班,早些年存在的都被封杀了?
不要责怪修行,有时候你想要的太多了。
对于精神类的书,你可以去读,去理解,去感受。为什么不呢?我觉得基什内尔的书不错,也很有趣,很多观点其实挺有用的。我没有要求你全部相信,用批判的眼光,深思的眼光,辩论的眼光去看待,用你的生活和观点去看待,去理解你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就算是当鸡汤用,也是把现在市面上那些鸡汤都扔出来,绝对是浓汤宝的水平!
就像我开头称赞的那个回答,如果你看到一个修行人答应你这个答应那个,骗你的钱和你的感情,这里面有很大的哗众取宠的噱头,这本身就是一个骗局。明明骗子的心就这么暴露了,为什么还有人要扑上去?因为这些人想要的太多,但就是不想给。这是迷信。迷信是人之常情。如果我给你烧点纸钱和香灰,你就不用去医院掏那几十万的药费了,还能治病。我为这件好事感到抱歉。如果你想要更多,自然有人会骗你,因为当你贪婪的时候,你看不见,也想不到。所以别玩灵性了,快坏了。
所以,看灵修书,上灵修课,没什么。唯一需要明确的是你需要什么。这些东西不可能成为你的精神拐杖,你的精神依靠,你更不可能逃离这个世界。想多了或者别有用心,就不是精神了。什么都可以拉,给二十出头做个缓冲。佛教语言看多了,会不会变得没有争议,消极,失去追求未来的动力?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说明了你自己的意图和想法很重要。
这也是心理咨询和修行最大的区别。心理咨询是授人以鱼,而修行有时候会因为个人期望太高,依赖太多而变成授人以鱼。心理咨询是帮助别人帮助自己,帮助你找到帮助自己的方法,让你站起来而不是找借口逃避,或者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平静,消除焦虑。
最后总结回答为什么没人指出错误继续卖。
不就是因为没有错误,而都是要求科学和非科学的文学作品来对质吗?这有多大意义?而且读者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你相信一些明显不靠谱的说法。你想让我们说什么?成年人对自己的人生和世界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和取向,有正常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是基本的。他们总是在他们的意见中海绵,只相信他们最后看到的,如果他们不考虑它就指责书。他们要考虑的是学习方法和策略。
继续卖:作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这些东西没有错。为什么卖不出去?鸡汤,朋友圈,微博,人人等等都大张旗鼓的出现了。我相信我不会缺少这些东西的销售。缺的是考试的心态。
结论
作为一个学心理学的,我不认为灵性和心理学和科学有什么关系!跟科学上的心理咨询没关系!
PS: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因为答案都是片面的。这不是应该讨论的情况,而且很多都在吐槽,王林出局了。晚上很吓人。所以我觉得有必要从客观的态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混淆和歧义。
欢迎讨论和提问。先说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