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我们在厨房仔细观察燃料、炊具、烹饪、烹调的全过程,回忆厨房的一系列变化,就会看到相关的物理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如下。

一、与电气知识相关的现象

1.电饭煲煮饭、电炒锅煮饭、电水壶烧水都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来煮饭、做饭、烧水。

2.排气扇(油烟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转化。

3.将电饭锅、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漏电触电事故。

4.该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里的电灯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来工作的。

6.厨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炉、柴炉)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第二,与机械知识相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和壶肚形成一个连通装置,水面始终是平的。

2.菜刀的薄刃是为了减少受力面积,增加压力。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了切菜时接触面光滑,减少摩擦。

4.刀柄、锅铲柄、电热水壶柄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加摩擦力。

5、火铲送煤,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炉内。

6、将开水倒入保温瓶,根据声音知道水位。由于水量增加,气柱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加,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产生的热量增加了刀的内能,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就是利用热传递降低菜刀的内能和温度,而不会升得太高。

第三,与热学知识相关的现象

(A)与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用炉子烧水或炒菜,要让锅底放在火焰的外焰上,不要让锅底压住燃烧器,因为火焰的外焰温度高,能使锅的温度迅速上升。

2、锅铲、勺子、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手柄都是木头做的,因为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在烹饪过程中不会发热。

3.在灶具上方安装排气扇的目的是加快空气对流,让厨房油烟及时排出,避免污染空间。

4.热腾腾的砂锅在湿地上容易摔碎。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砂锅放在湿地上,砂锅外壁收缩快内壁温度下降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容易破碎。

5.暖水瓶装开水的时候,不装可以更好的保温。因为未灌装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量的不良导体,可以更好的防止热量流失。

6.做饭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来传递热量,做饭和烧水主要是

利用对流来传递热量。

7.冬天从保温瓶里倒点开水。当你把软木塞盖紧的时候,你经常会看到软木塞立刻跳起来。这是因为倒出开水时,有一部分冷空气进入,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迅速膨胀,压力增大,从而将瓶塞推开。

8.冬天刚出锅的热汤,我看到面汤里没有热,好像汤不烫,但是因为有汤,味道很烫。

表面有一层油,防止汤中的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9.冬季或气温很低时,向玻璃杯中倒入开水,应先用少量开水预热玻璃杯,以免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外壁阻碍,导致杯子破裂。

10.煮过、烫过的鸡蛋用冷水泡一会儿,容易脱壳。因为热的蛋壳和蛋白质冷的时候会收缩,收缩程度不同,从而分离。

(2)与物体状态变化相关的现象

1.液化气在室温下压缩体积液化,然后放入钢罐中;使用时,液化气经减压阀减压,由液态变为气态,然后进入炉具燃烧。

2.用焊锡铁锅烧水,锅不会烧坏。如果不装满水,放在火上烧一会儿就烧完了。这是因为在标准大气压1下,水的沸点是100℃,锡的熔点是232℃。用水烧开时,只要水没干,锅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也达不到锡和铁的熔点,所以锅不会烧坏。如果不把水放在火上,锅的温度会在短时间内达到锡的熔点,焊料会熔化,锅会烧坏。

3.烧水或烹饪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或热汤燃烧得更严重。因为当水蒸气变成同样温度的热水或汤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4.用砂锅烹调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炉子,食物会在锅里继续煮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出灶时,砂锅底部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炉子后,锅里的食物可以从锅底吸热,继续沸腾,直到锅底温度降到100℃。

5.在高压锅里更快地烹饪食物。主要是提高锅内气压和水的沸点,也就是提高烹饪食物的温度。

6.夏天,自来水管管壁上大量“出汗”,往往是下雨的征兆。水管“出汗”不是管内漏水,而是水管多埋在地下,水温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时会释放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外壁上。如果管壁上有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高,湿度大,是下雨的前兆。

7.烹饪食物不是越快越火。因为水烧开后温度不变,即使加大火力也无法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速水分蒸发,让锅里的水蒸发干,浪费燃料。正确的做法是用大火把锅里的水烧开,然后用小火保持水的沸腾。

8.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到“白气”,离壶嘴近看不到“白气”。这是因为壶嘴附近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无法液化,而离壶嘴一定距离的温度低;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

9.煎炸食物时,溅起的水滴会听到“哔、哔”的声音,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高。油中溅出的水滴沉入油底并迅速升温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并发出响声。

10.锅的温度高时,往锅里洒些水,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并放出大量“白气”。这是因为水迅速蒸发,然后液化,并发出“吱,吱”的声音。

11.当汤沸腾溢出锅外时,迅速向锅内加入冷水或舀起汤,可使汤的温度降至沸点以下。加入冷水,冷水的温度比煮沸的汤的温度低。混合后,冷水吸热,汤放热。在养汤的过程中,由于空气低于汤的温度,汤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倒入锅中后,它从沸腾的汤中吸收热量,降低了锅中汤的温度。

(3)热力学中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象

1.腌制的蔬菜往往需要半个月才能变咸,而盐是在烹饪时加几分钟。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的离子运动越快。

2、长期堆煤的墙角,如果用刀从墙上刮下薄薄的一层,可以看到里面是黑色的,这是因为分。

这孩子从不停止做不规则的动作。在煤堆了很久的墙角,因为煤分子扩散进了墙里,刮掉了一层,里面还是黑的。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通过仔细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提高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厨房里,如果我们注意一下灶具、器皿以及烹饪、煎炸中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物理知识。

1.粥或饭热或冷时,锅发出“哔、哔”的声音,气泡不断冒出,但一旦尝过,粥或饭就不热了。为什么?

加热冷粥或米饭不同于烧开水。水虽然是热的不良体,对热的传导速度很慢,但流动性很好。锅底的水受热会膨胀,密度变小会浮起来,周围的冷水会流过来填满。通过这种对流,锅底的热量会不断传递到水的各个部位,使水变热。而冷粥或冷饭流动性差,不易导热。所以锅底的粥或米吸热时,温度上升很快,但不能很快向上流或向四周流。大量热量集中在锅底,锅底粥糊了。因为热量很难传到粥里,上面的粥还是凉的。加热冷粥或米饭时,锅内多加水,使粥变稀,增强流动性。另外,要经常搅拌,强制对流,这样粥才能加热均匀。

第二,当用砂锅煮肉或煮汤时,当汤烧开并从炉子上取下时,汤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但铁锅和铝锅没有这种现象。为什么?

因为砂锅是粘土做的,而非金属的比热比金属大很多,传热能力比金属差很多。砂锅在炉子上加热时,锅外层温度远高于100℃,内层温度略高于100℃。此时,锅吸收了大量热量,储存了大量热能。砂锅出炉后,远高于100℃的锅外层会继续向内层传热,使锅内汤汁仍能达到100℃并持续沸腾一段时间,这样铁铝锅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请自行分析原因)。

第三,煎肉中的“会熟”。逢年过节,总有人炒几个荤菜,那么肉片怎么炒呢?如果将肉片直接放入热油锅中翻炒,瘦肉纤维中所含的水分会迅速蒸发,使肉片干硬,甚至将肉炸糊,大大失去风味。为了把肉片炒得好吃,厨师们经常提前把肉片和适量的淀粉混合在一起。肉片放入热油锅后,附着在肉片上的淀粉糊中的水分蒸发了,但肉片中的水分很难蒸发,仍然保持了原肉的鲜嫩,减少了营养的损失。肉快熟了,就是“一见面就熟”。这样炸出来的肉片,鲜嫩可口,营养丰富。

4.解冻冻肉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从冰箱里拿出冷冻的肉和鸡肉,如何解冻?

最好用接近0℃的冷水。因为冻肉的温度在0℃以下,如果在热水中解冻,冻肉从热水中吸收热量,其外层迅速解冻,使温度迅速上升到0℃以上。肉层之间有空隙,传热能力下降,使里面的冻肉难以吸热解冻,形成硬核。如果将冻肉放入冷水中,由于冻肉和冻鸡吸热,冷水温度会降至0℃,部分水会结冰。因为1g的水在冷冻时能放出80卡热量(而1g的水在降低1℃时只能放出1卡热量),所以冷冻肉吸收这么多热量后,肉的外层温度迅速上升,而内层容易吸热,所以整个肉的温度也迅速上升到0℃。这样重复几次,冻肉就可以解冻了。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均匀缓慢加热的方法也是科学的。

为什么早晚天空都是红色的?

早晚日出日落前后,地平线上经常出现五颜六色的云彩。朝霞和晚霞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对光的散射。太阳光进入大气,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粒子就会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粒子本身并不发光,但是因为它们散射了太阳光,所以每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散射光。

来源。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的紫、蓝、青等波长较短的光最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光。

红、橙、黄等颜色透光能力强。所以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永远是蓝色的,而地平线以上的光只有波长更长的黄色、橙色和红色。这些射线被空气分子和水汽等杂质散射后,那里的天空就五彩缤纷了。

颜色。俗话说“黎明不出门,日落行千里”,也就是说,早晨出现一轮鲜红的日出,说明大气中有很多水滴,预示着天气要转雨了。如果出现火红或金黄的晚霞,说明西边没有云,阳光可以透射形成晚霞,从而预示天气会晴朗。

死海永远不会消失。

在西亚,离地中海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内陆湖泊叫死海。死海里没有鱼,因此得名。为什么没有鱼?因为死海的水太咸,每100公斤海水中有20多公斤盐。死海水的密度太高,远高于人体的密度(人体的密度约为1000kg/m3),所以人体只要有一半以上浸没在水面下,浮力就等于重力。当人们在死海游泳时,他们可以躺在水面上看报纸。沉入水中需要很大的力气,它们会被海水托出水面。死海的海水富含矿物质,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皮肤病和湿疹。它是世界上著名的游泳景点和疗养地之一。

人们靠什么行走?

在平坦的道路上,任何人都可以大步前进。一个健康的人走路并不难,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人是靠什么走路的。听到这个问题,有人会觉得好笑。人只要有力气,抬腿,迈步,就不能往前走吗?其实问题没那么简单。请尝试一个动作:站直,背靠墙壁站在地上。抬起一只脚,向前迈一步。只要不离墙,这一脚就跨不过去。如果抬起的脚向前迈了一步,那么,回头看,身体已经离开了墙。这说明身体已经向前移动了。人在前进的时候,必须依靠一个外力。换句话说,就是这种推着人往前走。如果这个外力比较小,就很难走。比如,在光滑的冰上,人们不敢迈大步,只能小心翼翼地挪动双脚。现在,请回答,你的后踏板着地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人体给了地面一个向后的力,同时地面也给了人体一个向前的力。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人体前进。蹬地,这是力;地面给人体一个向前的力,这个力就是反作用力。这种反应采取摩擦的形式。总的来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并不觉得行走困难。然而,当人在冰上行走时,冰太光滑,给人的摩擦力小得多。这样,如果你还像在地上走路一样用力,那么向后推的力和摩擦力就不平衡了,如果你的后脚向后滑,人就会摔倒。

为什么拉车比推车容易?

手推车,使用方便,可以推拉。推拉的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相同。推车容易还是拉车容易?省力不省力,主要看车轮受到的阻力有多大。因为克服了阻力,车才能前进。在同样的地面条件下,车轮压在地面上。

阻力越大,阻力越大。反之,压力小,阻力小,省力。推车时,力的方向斜向下,有两个作用:一个分量向前运动克服阻力,使车匀速前进;另一个分量是垂直向下的,增加了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增加了阻力。拉大车时,力的方向斜向上,也产生两个分力;一个向前克服阻力;另一种是垂直的,减少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减少阻力。所以拉车的时候要克服的阻力小,会省力一些。

为什么负重的人走路像慢跑?

人走路时,左右脚交替前进。如果说的没错,人的行走可以认为是对跌倒的一种替代。当一个人站立不动时,从人体重心画出的垂直线始终在两脚形成的区域内,这叫站立时的一种平衡状态。人在开始向前运动时,总是先前倾,使人体重心画出的垂直线走出底部,形成向前跌倒的趋势,然后立即用后脚大步向前,保持新的平衡。所以我们说一步一步往前走,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往前掉。这种倾向与人体的重量和步的大小有关。向前跌倒的倾向越差,脚着地时落地越重,不仅让人感觉吃力,而且很难稳步前行。负重行走是指人体的重量突然增加很多,向前跌倒的倾向很强。缩小步幅可以适当降低这种倾销趋势;快速迈出后脚可以防止你真的摔倒。所以,负重前行的人总是迈着小而急的步子,这就成了小跑。还有,负重时的短步可以使速度均匀,这样负重也可以随着人匀速前进。步子大了,慢了,担子就放了,而不是挑了。

为什么装满水的瓶子不容易破?

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玻璃瓶,一个是空的,另一个装满水,同时从同样的高度落到地上。哪个瓶子容易破?一般来说,重的瓶子容易碎。但当瓶子装满水后,瓶子里的水还有另一个作用,可以减少瓶子的变形,使其不易破裂。玻璃瓶破碎大多是变形造成的。空瓶落地时不断对瓶子施加压力,瓶子由外向内变形,最终破裂。瓶子里装满了水。因为水是不可压缩的,所以变形减少,瓶子不容易破。瓶子里装了水,再把瓶盖拧紧,就比较难破了。

我们“吸入”汽水了吗?

我们用吸管吸汽水,总以为是我们的嘴把汽水吸了上来。其实不是的。它只吸吸管里的空气。至于汽水,是大气把它压进嘴里的。原来吸管里的空气被吸走后,管内的汽水被气压降低,而瓶中(吸管外)的汽水是大气压。这两种压力是不相等的。如果大气压大一点,汽水就会被压到嘴里。如果汽水瓶上盖了一个塞住的软木塞,软木塞里插了一根玻璃管,那么你最多能从玻璃管里吸一两次汽水,就再也吸不到瓶子里的汽水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