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房山的历史事件?
在房山城关西北,有一个叫羊头岗的村子,唐代叫羊头岗,五代叫龙头岗。1000多年前,这个地区的地形是混合的,有树木和陡峭的山丘。后来金和大雁在这里浴血奋战。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侯亮,中原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此时的刘仁公和刘寿光是分隔幽州(今北京)的父子。唐庄九年(912),晋王李(庄宗初为晋王)占领太原。经过多年的战斗,他终于打败了侯亮的始祖朱温。从那以后,他一直在东行。他派“中兴名将”周德威率三万大军讨伐在幽州称帝的刘寿光。刘寿光父子在后金与后梁混战时占领幽州,自称大衍皇帝。于是两军在龙头岗决战。此事见于《方山县志》,民国十七年(1928)编。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双方的教练。先说李(885-925),即后唐庄派。他是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间为923-925年。沙陀(今新疆博格达山)出生于伢子,小字,当时也叫伢子。他的祖名是朱谢池,唐懿宗给他起名叫李。父亲李克用被封为晋王,拒绝接受朱温建立的侯亮政权,仍然使用唐朝的国号。他继位后,实行改革,整顿军纪,与后梁苦战多年。同光元年(923),在潍州即位,国号唐,史称后唐,定都洛阳,统一黄河流域。再说大衍帝刘寿光(?—914),唐末五代深州(今河北献县)乐寿人,刘仁公之子。侯亮开平元年(907年),因为与父亲的妃子罗施有染,犯人的父亲成为了幽州的独立使节。他与哥哥寿文争斗多年,杀了他,越来越嚣张残忍。他邀请侯亮和王进寻求官方头衔。开平五年(911年),自号为大衍帝。
刘寿光称帝后,改国号为“应天”,随即调兵扩张。同年(911),十月,调兵南下,准备攻占益州、定州。王的主帅藩,被迫求助于河东李。在此之前,李曾派臣下李前往幽州“祝贺”刘寿光称帝,以助其嚣张气焰,但同时又不臣服于他,以达到激怒刘寿光的目的。这招果然奏效,刘寿光很快就把李关了起来。这些做法为李派出兵攻打幽州埋下了导火索。接到王的求救信,立即挥师东进。子鉴卷268的记载了两军交战的情况:“五代干化二年(912)五月,颜主(刘)派他与单廷贵交战,率领精兵一万,在龙头岗与周德威相遇。庭贵曰:“今吾将周擒来,以献之。”幼五,德威小名也。打仗的时候看到德、魏在阵中,就把枪慢下来,一个一个跨过去。枪打在德威的背上,德威侧身躲开,对廷贵的摔倒进行反击,但被活捉,安置在军门口。闫冰败退,德威引兵追赶,闫冰大败。斩首三千。廷贵,将也,燕人失,夺其气。"据《旧五代史·传八》记载,河东军在此役中还俘虏了"李山海将军等五十二员"。
周德威(?—919),史称“中兴大星”,五代朔州(今山西朔州东北)马邑人,字贞元,小字吴恙。他以勇敢和足智多谋而闻名。起初,他以晋王李克用将军的身份骑马,统领衙内。李克用、李父子与作战的岁月里,屡立战功,拜我军之功,与中书讲和。后梁公镇祭节师王万奉命增援,诱敌出营,以少胜多。周德威这次奉命攻打刘守光,所以志在必得。我们可以想象,周德威攻占涿州后,吸引了得胜的将士向幽州进军。两军之所以在龙头岗而非良乡交战,是因为从涿州以西的山脉到幽州有一条山前通道,从金奎大谷南下,经“宝门”关,教军场,到达红煤厂,再沿古水笙河(今大石河)向东,经佛子庄、黑龙关、班各庄、冀鲁豫。单廷贵从幽州出发,走的是大路。他从良乡出发,向西渡过大石河,就在领军冈山的后面,在山前拦住了想从古道进入河北的周德威军队。对于单廷贵来说,战斗机是刚抓到的,因为周德威领兵进山路后,山势又高又密,道路崎岖,不适合作战。龙头岗的地形显然很好杀。面对两军对峙,周德威从山前古道进攻幽州的计划已被对方识破。只有拼死一战才有机会,所以双方都志在必得。我们也可以推断,单廷贵是跋涉了一百多里才赶来拦截河东部队的,这叫累师。而周德威则是从涿州出城,一路上。既然严俊已经拦住了去路,那就带着得胜的士兵去和严俊作战吧。这样既省去了绕山路跑的痛苦,又省了粮草。对于急于求成的单廷贵来说,他要的是速战速决。于是,他向部下夸口说:“今天我把周抓住了。”这就犯了傲慢的士兵低估敌人的错误。用枪捅周德伟的时候,周德伟作弊离开麻痹对手。单廷贵在后面追,用枪捅他后背时,周德伟侧身躲开。于是,单廷圭全身暴露在周德威面前,于是被周德威击落,活捉。俗话说,兵败如山倒。统帅一开战,就倒在马下,“三千级斩首”成了秋风扫落叶。与此同时,50多名将军被河东部队俘虏。龙头岗之战削弱了刘守光,使他在国内失利,被迫退守孤城。
龙头岗之战第二年,也就是干化三年(913),周德威领兵先后攻占冀州、居庸关等军事重镇,刘守光多次要求和,但都遭到拒绝。此后,李赴幽州投降,也“折弓为盟,任其保存”。可就在这个时候,刘守光却不愿意投降,于是李攻破了城池。河东部队进城后,只抓到了被囚禁的刘仁公。刘寿光带领亲信、家眷逃往南方,行至潭州乐言县时被河东军抓获,押解回幽州。后来,刘仁功和刘寿光在太原被李斩首。可以说龙头岗之战是燕金胜负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