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发展趋势(从茶具的变化解读茶文化的演变)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茶具的发展,不同时期的茶具被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使得茶具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茶具的材质、品种、造型、风格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民族风俗、审美情趣密切相关。无论粗糙还是精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茶具的作用不仅仅是盛茶,更是包含当代文化,提供审美对象,提升茶趣,助力茶的兴盛。
茶道作为一门文化艺术,讲究的是细茶、真水、活火,还有精致的器皿。俗话说,名茶配精致器皿,相得益彰。
茶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西汉末年王宝《岳跃》说“茶皆熟”,是否有专门的茶具不太清楚。《广陵老人传》中有这样一句话:“金元时期,一位老妇人,每逢旦,便提着一个茶壶,到市场上去,城里人都来竞拍。从丹到Xi,它的器皿没有减少。”老婆婆说的茶,很可能是盛食物的容器,用作茶具。左思的诗《女娇》有两句:“驻足品茶,吹牛鼎”,而“鼎”在当时也是盛食器,不是茶具。晋代足球运动员“四王起义”记载晋惠帝被杀后逃亡,回到洛阳。曾有侍从“以陶碗奉茶,黄昏奉上,至尊饮更佳”。喝茶用的是陶碗,也就是盛食物的陶碗。很明显,唐朝以前,茶具和器皿是混在一起的。
毫无疑问,汉晋时期茶具艺术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一直沿着一条土陶、硬陶、釉陶的曲线前进。最早的茶具是和酒器餐具共用的,是一种小口大肚的陶碗。
上釉陶器
近年来,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东汉瓷器,其中有碗、杯、壶等茶具,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茶具。这一时期的茶叶有青瓷碗、陶炉、铜壶、青瓷壶、陶臼等。青瓷碗用来喝茶,陶炉用来煮茶,铜壶用来盛茶汤,青瓷壶用来储茶,陶臼用来碾茶。金代制瓷业进一步发展,以烧制青瓷为主,瓷茶具占主要份额。
主要的茶叶有青瓷壶(盛茶汤的器具)、青瓷穿孔壶(焙制茶叶的器具)和青瓷盖盒(存放茶叶的盒子)。这一时期的饮茶方法大同小异,各地的饮茶器具也大同小异。
汉代,茶叶从巴蜀传到中原广大地区,产茶区域不断扩大。饮茶逐渐从上层发展到民间,饮茶更加普遍。从饮茶开始,就有了向客人敬茶的礼仪,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一种普遍的礼仪。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孕育阶段,佛、道、儒的文化根源和民族融合的社会背景为茶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使茶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器物文明与中华文化传承相统一的特征。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时期。随着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饮茶之风也风起云涌。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中国茶具第一次从食器和酒器中分离出来,自成体系,为品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文化博大精深,各个阶层的文化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一点在这一时期的茶具发展中也能体现出来。由于饮茶的习俗遍布全国,饮茶器具受到高度重视,专门的饮茶器具制造业也应运而生。除了文人阶层使用的茶具,宫廷茶具和民间茶具也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宫廷饮茶,茶具奢华,用料极其考究,制作相当精良。每一套茶具都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民间茶具和宫廷茶具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简单实用。茶具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比作为一种工具更有意义。
到了唐代,茶具从食器和酒器中分离出来,自成体系。茶具的特殊用途始于唐代,陆羽对茶具的定型和系列化贡献很大。陆羽在《茶经》中列举了28种煮茶、饮茶、艾灸器具,包括内火用的风炉、灰碗、壶、炭罐、火夹5种,夹、纸袋、碾、铺床2种煮茶器具。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似乎很难理解喝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皿。
但在古人看来,完成一定的礼仪,让饮茶变得更好更精致,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可见古人对饮茶的讲究,饮茶不仅是物质享受,更是精神意境。说明人们不仅喝茶,还品茶,包括对茶具的评价。唐代茶具丰富多彩,有冰如玉的越瓷、银如雪的邢瓷、黄釉、黑釉、彩釉瓷,造型多样。
唐代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茶具无疑是一套规格极高、工艺精湛的皇家金银茶具,出土于17年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法门寺。据考证,这套茶具制作于咸通九至十二年间,是真正的傩御用品。保存非常完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最完善、最精美的茶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