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从何而来?

在说“梦”之前,先说一下众生皆有的八种知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终识、雅利安识。

对八感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梦永远不可能是前五感,当然也不可能是后五感和阿赖耶,所以答案显而易见。所谓“梦”,就是睡眠时第六意识的心脏所对应的活动。

其实第六意识分漏和不漏。佛菩萨的意识是不漏的,而普通人的意识是。

有漏感,有五物和孤独;五感是指五种感官的感觉,即眼识和身识,分别与第六意识共同作用。这种意识只有在清醒时才会出现在境界里,比如看到颜色,听到声音,摸到冷热等。

一个人走的意识是不一样的。离开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后单独工作。

这也使得独行意识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清醒、走神时的独行意识;二是通过休息打坐的训练,获得定位和独自行走的意识;第三,在梦里,前五种无法认清现状,只有第六种意识改变自己的境界,这是梦里独行的意识。

《唯识论》中有一句话:“睡眠即睡眠,使身体不适,无知,妨碍业观。”这意味着睡觉时,普通人是不舒服的。所以在睡觉的时候,情绪意识和心理作用与睡着的心相互作用,就成了梦。

那么,梦从何而来?

我们知道,睡眠不一定意味着做梦,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梦代表着某种预兆或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前者像周公,后者像《西游记》中魏徵的屠龙梦。

而在佛教的《论跳舞》中,梦大概有五个来源:

其中一种“病”就是身体四大失调导致的病态。比如身体感觉冷的时候会梦见水,身体感觉暖的时候会梦见火。这其实是一个由生理关系而生的梦。

第二种是“想”:即头脑想要某样东西,不安分的感觉和想法就会产生梦。

第三,“曾更”:也就是说,过去遗留下来的习惯在梦中重复。

第四,“当有”:这有点像预兆,就是未来要实现的事情,最早是在睡梦中发现的。这种梦时有发生,但没有规律。

第五,“他引”:这是人心引起的梦。但是“他”这个词涵盖的范围很广,其他所有的关系都可以看作是其他的指称。比如母子思念对方的时候,会做这样的梦。

无论如何,梦里的意识总是比清醒时弱。所以在佛经中,认为梦里的意识,经过相当程度的冥想和观想,是可以控制的。

由此,佛陀把梦的意识比作凡夫俗子的虚空执持和自见,而开悟和结果则比作从大梦中醒来时的顿悟。这也就引出了佛陀释梦的目的,就是希望众生在无明之后寻求打破大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