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的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
今蒙城县由古蒙县而来。蒙古长期以来一直是县级行政单位。在后汉时代(公元25-220年),“蒙古”被称为“蒙城”。《县志》明确记载,禹州和共有九城,其中“孟”为市。所以“孟”从后汉开始就叫“蒙城”。后汉的县、县级行政单位都叫市,尤其是过去单个字的,如孟、项、禹,后来就成了蒙城、项城、禹城。恢复县制后,孟成为蒙城县,并保留“市”字。
晋代学者张占曾著《列子注》,张占明确写道:“庄子,宋蒙城人,为园官。”可见金朝还是叫“蒙城”。蒙城这个地名来源于后汉。汉晋以后,唐以前,蒙城的地名发生了变化。蒙城曾被称为“山桑”,山桑后郭,但在被称为山桑前后,“蒙城”也在史记中反复出现。但自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开始,蒙城被重新确认为“蒙城县”,1,000多年来一直未变。因此,有些学者不区分史籍,武断地认为蒙城自唐代始就存在,与史实不符。
“孟”是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的县级行政单位。后汉称蒙城。自唐代以来,蒙城之名一直未变。蒙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孟”是庄子的故乡,司马迁最早提出。史记?《庄子传》附《老子韩非传》,第一句就是“庄子是个蒙古人,名字叫周。”后汉把“孟”称为“蒙城”,庄子自然是蒙城人。
宋代两位大文学家王安石(公元1021 ~ 1086)和苏东坡(公元1036 ~ 11)证实了这一点。
在苏东坡全集中,有一篇《庄子纪念馆》,是为蒙城人修建庄子纪念馆而写的。文章开头,是“庄子,蒙古人。”这座纪念碑是近年在蒙城出土的。虽然是残碑,但包含原文186字。据专家鉴定,碑文是苏东坡亲笔所写。
王文的《公文集》中有一首诗:蒙城青岩堂。
“严清的新诗是自我吸收的,在这个大厅里唱。官不怒而威,民有庄周之风。
我知道我在宫廷里无所事事,我在客厅里想着余思童。飘的时候什么时候得到,就会想当翁。"
这首诗是王安石为时任蒙城县令的苏舜钦(公元1008 ~ 1048)所作。可见,在宋以前,《庄子·蒙古》,也就是蒙城,是没有争议的。
关于庄子故里“孟”的争议,始于明代。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叫陆的人写了一本书《广》把商丘东北的“孟泽”说成“孟”。因为很多人说庄子是宋人,而宋朝的都城在商丘,他只在商丘附近寻找孟,而忽略了宋朝最南端的一个真实的孟,从而引发了近代关于庄子故里“孟”的笔墨官司。
据我对宋国的考察,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地域也是比较广阔的,其东南边界达到今天的苏仙、蒙城。庄子所处的时代,宋国的南部已经被楚国占领。公元前523年,“楚平王第六年,建太子为城父,镇守边境。”(《史记?楚北界已至亳州南城之父。庄子在世的时候,孟县已经属于楚国了。然而宋朝最后一个国王宋王艳,“十一年(公元前318),东都大败,取五城;南方打败了楚国,夺取了三百里土地。”(《史记?)宋带往南三百里。如果从城父算起,包括今天的蒙城全境,宋朝的“蒙古”又回到了宋国。到公元前286年,三国伐宋,宋朝亡。今天,蒙城之地又入楚。庄子生于公元前369年。此时地属楚,宋取地南下三百里,庄子五十二岁时,复属宋,庄子八十三岁去世,正是三国灭宋之年。所以,庄子是楚人,是宋人,都是对的。司马迁写《史记》,关于庄子的章节很短,只能说“庄子是个傻子”。汉代,孟县属梁国。刘向《别录》说庄子是“宋人之愚”,“史记?索引说地理上的孟县属于梁国,现代人说“老庄文化是楚文化”。这些说法都是可以理解的,都是正确的,都是指同一个地方,就是今天属于沃淮地区的蒙城。商丘及其东北,直到宋朝灭亡,以及庄子去世之前,都没有去过楚国。比如庄子是商丘人,庄子怎么会是楚人,怎么会和楚文化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