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守城有多重要,从乐毅伐齐可以看出来吗?
火牛镇
也许很多人会问,乐毅已经征服了齐国的72个城市,甚至连齐国固若金汤的都城临淄也不放过。为什么不能攻占莒市和即墨两个小城市?不仅如此,我们还有疑问。当时新即位的燕惠王也是存疑。乐毅想离开齐国的两个城市做自己的国王,所以他派了一个骑劫代替乐毅。知道自己被怀疑后,他逃到了赵国。
据《史记》记载,楚国的将领用残忍的手段杀死了齐国的皇后,激怒了齐国的人民,所以莒城没有陷落。而即墨为什么不进攻呢?也许是乐毅为了自保,深知“鸟要低头躲,死兔子要做菜”的道理,故意把这两座城留了下来,证明自己在燕国还是有用的。当他后来被王辉怀疑时,他确实逃跑了。当他占领齐国72城时,齐国人民可能已经失去了象征性的抵抗,逃跑或投降了。当然,这些都是推测。我认为乐毅未能夺取程菊和即墨有三个主观因素。
第一:只要有足够的粮草守城,敌人很难进攻!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的行军战争中,需要保证充足的粮草,士兵才有战斗力。如果燕国围攻即墨和程菊三年,城里的人没有粮食,齐国人早就开城门投降了。因为乐毅带领五国伐齐,齐人逃亡时,全家携带的粮草都集中在即墨和程菊。从田单的《火牛阵》可以看出,燕国围城三年后,即墨城仍有千余头牛。这只能说明即墨和程菊粮草充足。估计田单再坚持三年,说不定就吃不完了。因为这个因素,田单坚持了三年,军民都没有挨饿。所以古代守城时,在粮草充足的情况下,敌人很难进攻。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秦国强,赵国弱,按理说赵国不可能直接对抗秦国。如果赵国粮草充足,采取廉颇久防巩固城池,秦人根本无法占领上党,从而避免了长平之战。关键是赵粮草有限,买不起。因此,王召想速战速决,免得被秦国坑了四十万。长平之战后,秦攻邯郸,赵。赵拼命防守,秦就是不攻,最后只好退兵。
1673年,康熙退出三藩,引发“三藩之乱”。吴三桂在云南率先造反,78年清军不敢在荆州打吴三桂。1678年八月,吴三桂突然病死,清兵移师云南,开始分而治之。1681年,云贵总督赵良栋奉命与先期到达的清军会师。当时清军已经围困昆明半年,久攻不下。原因是清军在距昆城40里处扎营,湖中没有布防,于是吴世璠通过水路运输大米和粮食,保证源源不断的供应,历时半年。
赵良栋到达昆明后,缩小了攻城范围,在昆明湖设置封锁线,切断叛军的补给线。很快,昆明城里的粮草就支撑不住了。吴世璠被迫派兵出城,在桂花庙与清军激战,最终被清军击败。清军乘势而上,从四面八方猛攻昆明城。由于军心动摇,城内矛盾重重,吴等将领迫于清军的巨大威望,将拱手让给清军。吴世璠走投无路,自杀了。
如果昆明粮草充足,清军可能几个月都攻不下。当然,要长期守城,不被敌人攻击,有足够的粮草是不够的。需要两个条件。
第二:我们没有丧失军队的士气,激励士兵团结一心!程菊和即墨的城墙非常坚固,当时齐国的精英都集中在这两个城市。另外,齐国人民团结如一敌,不尽本分,必死无疑。所以齐国上下一心,誓死坚守。据《史记》记载,即墨守田单,善待城中百姓,用谋略不断鼓舞军民士气。比如田单诱导燕人割掉齐国投降的鼻子。城里的人看到这一幕,都义愤填膺,都想尽办法守住城池,生怕被敌人攻陷。田单再次利用双面间谍,让燕人挖开了齐人的祖坟。即墨人从城上看到后,无不泪流满面,一致要求出城与燕军决战,怒火暴涨十倍。
即墨城
在愤怒的齐人面前,无论颜如何进攻,都无法进攻。为了减少伤亡,阎只好围而不攻。严想打一场消耗战。因此,这个城市不缺少食物。士气被激起,田单抓住机会开始反攻,很快就把燕军赶出了齐国。
邯郸保卫战其实是能够抵挡住秦国进攻的,因为长平之战赵国人全部阵亡,邯郸人民失去亲人,这就激怒了赵国人民抵抗秦国的决心。所以秦国一时半会儿攻不下邯郸。
秦国统一六国的时候,六国的覆灭很大程度上不是秦国逼的。比如韩国本来就弱,在秦军面前吓傻了,魏大良城直接被淹,秦军不用攻城。赵在长平之战中险些丧命,在邯郸保卫战中致残。赵唯一的人才李牧也被杀了。可以说当时的赵国根本没有抵御秦国进攻的人才。
当时的楚国是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因为秦国灭了楚国,动用了全国的军队,可见对灭楚的重视。王建到了楚国,没有和楚国打仗,在楚国的土地上呆了整整一年。最后,楚国的将军主动向秦军挑战,老谋深算的王建始终没有出战。楚军大将项燕不得不撤退。就在他要撤退的时候,秦军派出精锐追击,杀死了项燕,以五十六分攻追击,突破了楚国的都城,活捉了楚王。
秦国灭燕国的时候,秦国已经集中了优势兵力,燕国已经抵挡不住当时秦国的虎狼之分了。至于燕国如何战败,是否有誓死保卫秦国的决心,不得而知。最后齐国几乎没怎么抵抗就直接投降了。
所以秦国统一六国的时候,六国往往是自己死的。除了粮草,国家意志已经丧失,又没有像样的将领力挽狂澜,国家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我们来看东汉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十三名士兵回到玉门。
13英雄凯旋玉门
据《后汉书·耿恭传》记载,公元74年,东汉大败车(jū)后,在西域设都护府,为戊己校尉,驻车师。次年,匈奴北单于派两万骑兵攻打车氏,正好汉武帝刘庄死了,不能出兵相救。车氏背叛汉朝,和匈奴一起攻打耿恭。耿恭鼓励士卒打退他们。虽然车夫的妻子王夫人偷偷给他们发了俸禄,但是汉朝援军没有到,过了几个月,粮食就吃光了。他们制作装甲弩,用弩上的皮革和弦来充饥,誓死保卫成进普,等待援军的到来。
耿恭告诉士兵们要彼此坦诚,生死与共,每个人都没有二心。最后很多人因为饥饿和疾病慢慢死去,只剩下几十个人。匈奴单于发现耿恭陷入困境,他决心拥有他们,但他被拒绝。匈奴进攻,耿恭爬上城墙奋力抵抗,坚守城池,不肯投降。张寒继位后,出兵匈奴。援军到达成进普时,只剩下26人,而当他们随汉军返回玉门关时,只有13人,这些人形容枯槁,衣衫褴褛。大家可以补一下当时的情况。玉门关的指挥官们都被感动了,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这就是“十三兵归玉门”的历史事件。
从这个历史事件来看,粮食少一点没关系。指挥官善待下属,士兵团结一心。即使面对数万匈奴人的进攻,也会誓死守城。《十三兵归玉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守城也要有一个不怕死的将军。
第三:将军英明,死守城池!田单以火牛阵反击燕国,并在短时间内迅速为祖国恢复了齐国,可见他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军事天才。起初燕军围攻即墨,镇守即墨的将领出城与燕军交战,结果战死。田单被城内将士推选为即墨城守备司令。田单出任守备司令后,亲自赏赐将士,与他们同生共死,坚守城门,加强城墙和攻势,严防燕国之围。
因为田单不爱战争,只护爱惜兵士,深得兵士爱戴,颜从不攻墨。田单在即墨城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用他过人的智慧和谋略,调动城市的人气,团结外界。时机成熟时,田单用火牛阵打败了严俊。如果即墨没有英明的将军,没有怕死的统帅,即墨可能早就被燕军攻陷了。好在田单没有轻易接受燕的挑战,他死守城池。在他的领导下,他最终赢得了战争。
田单
事实上,在古代攻城是非常困难的。只要将军们英明神武,不怕死,严守城门,不打仗,敌人要想攻下城池,一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三国时期,关羽奉命镇守荆州。如果他能听诸葛亮的劝告,坚守荆州,以关羽的能力,荆州绝对不会失守。但是,关羽不听。他自以为勇敢,擅自攻打樊城。结果被吴国骗了,被后路抄了。
我国历史上的北宋本不应该灭亡。如果宋钦宗坚持任命李刚守城,等待援军到来,城内的金兵就无法突破开封。金兵第一次进攻被拒之门外,损失惨重,撤退了。但是一心求和平的皇帝把李刚辞退了,让勤王的军队撤了。金兵蒙骗宋钦宗,将其扣留,导致“靖康之耻”。只能说皇帝无能,宋朝以和谈为常事。结果,金兵的军队没有把它拿下。
于谦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镇的怂恿下,征服了瓦拉。结果,它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朱祁镇被瓦拉几亚攻占。当时明朝多名大臣在土木堡革命中阵亡,保卫北京的任务落到了于谦身上。当时很多人害怕瓦拉军,主张迁都南京,但于谦拨开人群,整理预备部队,亲自组织军队抵抗瓦拉,最终赢得了北京保卫战,为明朝延续了200年的生命。其实这都是因为守城将军于谦的好领导。再加上当时明军并没有失去民心,所以很快就抵挡住了瓦拉的进攻。
事实上,我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灭亡,都是他们自己的灭亡,与统治者民心的丧失无关。明朝灭亡不是李自成强行进京,而是守城士兵直接打开城门投降。当时清军无法进攻,吴三桂就直接让清军进去了。李自成呢?我没有呆在北京,而是逃跑了。
总之,我国历史上很多朝代丧心病狂,亡国灭种。如果城池守卫得好,又不失去民心,敌人就不会这么快灭亡。于谦的《保卫北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守城一旦具备以上三个要素,就绝对是永恒的。